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外牌車在上海:上不了的高架,進不了的內環

外牌車在上海:上不了的高架,進不了的內環

撰文|熊宇翔、張傳宇?編輯|路由社

2019年11月1日,北京祭出史上最嚴進京證。壹年365天中,給外牌車輛只留下了84天的進京通行權,在京外牌車主迎來“至暗時刻”。

不知是否巧合,壹年零壹天後,上海亦步亦趨,將在11月2日對外地車開啟史上最嚴限行模式——當然,還沒有做到像北京那麽嚴格。但這也意味著上海市區便捷的高架橋,會在工作日的白天(7-20點)將外地牌照車輛拒之門外。

上海道路上愈發寶貴的路權,正被收得越來越緊。

有人說,這是超級城市上海緩解交通擁堵的必經之路;有人說,這是上海推廣新能源汽車普及的又壹妙招;還有人說,上海的包容之姿,正在最嚴限行令下漸漸褪色。

所謂禍福相倚,凡事總有利弊的多面性,限行政策升級從嚴之下的上海,究竟是給誰帶來了“劃算”,又在上演著哪些心酸?

壹、

10月24日,上海官方發布了新的交通限行措施,簡單概括壹下其內容,主要是“自11月2日起,工作日7-20點外牌及臨牌小客車不得上高架(筆者註:該時間段上述車輛仍可在地面道路通行,但更擁堵、效率更低)”以及”明年五壹後,在上海內環以內地面道路上,外牌、臨牌車將不得在早晚高峰(早上7-10點,下午4-7點)時段上路。”

顯然,在巨大的環保壓力和交通壓力下,外牌車再次成為上海交通限行措施的開刀對象。在此之前,上海其實已經要求外牌車在早晚高峰時段不得駛上高架,以減緩擁堵。

但有不少人尤其是滬牌車主認為,上海過去對外牌車其實過於寬容了,除了早晚高峰,外牌車幾乎與滬牌車享有同樣的路權。與上海毗鄰的杭州,早在2014年就限制了外牌車上高架。而北京去年推行進京證新規,則是直接給外地車輛加上了壹年只能進京84天的硬性限制,讓壹張京牌更顯可貴。

根據2019年上海交通運行監測年報,上海市道路上大約有170萬輛外牌車運行。而在公安部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中,上海的機動車保有量也才415.8萬輛。這意味在上海,有將近三分之壹的交通流是外牌車制造的。

正因如此,上海對外牌車的限行升級,被認為可以更好地減少擁堵。

但對於170萬外牌車主來說,這是“上海不歡迎外地人”的又壹舉措。有外地車主自嘲,從前是外地人不配在上海開車上下班,現在外地人已經不配在白天開車進上海城。

但實際上,不少上海本地人也因為限行新規“中槍”。據路由社了解,因為上海機動車號牌拍賣成交價高企,平均價格已達到9萬余元,不少上海本地人在衡量需求後,選擇掛外地牌照,降低用車總成本。而新規的出臺,無異於逼迫他們掏錢拍牌,或者掏錢買新能源車。

在網上關於限行新政的討論中,我們看見了壹條頗為心酸的評論——不少在上海行駛的汽車,其實比那塊寫著“滬X?XXXXXX”的鐵皮牌子,貴不了幾萬。

去年進京證新規頒布後,北京機動車牌照搖號排隊名單壹度大漲。參照這壹經驗,上海限行新規的出臺,也很可能讓壹張滬牌(當然,滬C除外)的拍賣價格再度上揚,“牌車同價”也許將不再只是個玩笑。

此時,購置壹臺“買車即送綠牌”的新能源汽車(註:政策要求車主需有可安裝充電樁的固定車位,但在實際操作中卡得不嚴,有大量代理公司提供掛靠服務,壹些4S店甚至提供壹條龍解決方案)將成為最合算的選擇。由於極高的性價比,上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被限行措施進壹步激活。

長期觀察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大V朱玉龍就提到了壹組數據,2019年上海新能源汽車上險數為6.7萬輛,今年這壹數據很可能會突破10萬輛。顯然,在政策硬性規定下,壹部分外牌車主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幾成必然。

然而,也有人認為,限行新政經過壹系列傳導作用後,對影響每個人出行的擁堵問題,或許緩解有限。因為,逐漸趨嚴的限行措施會削減道路上的外牌車運力,將交通壓力分流至公***交通,面對出行剛需,出行市場尤其是網約車市場必然增加運力投放。

若按此邏輯,此消彼長之間,壹定時間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道路上的車輛總數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擁堵問題並未“治本”。或者說,如果不增加上海的道路總體通行能力,不提高通行效率,那麽對外牌車的限行,並不能有效造福需要出行的每壹個人,反而更像是壹次對路權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上海限行新規發布後,路由社采訪了壹批上海車主,他們對新政策的反應也像網上的討論壹樣,真實而分裂。

二、

“在朋友圈看到上海限行消息的時候,我正被堵在陸家嘴世紀大道上,當時我的第壹反應是突然和不知所措。”互聯網從業者小陳在接受路由社采訪時說道。

自大學畢業以來,小陳已經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四年。而就在去年,因為婚期臨近,加上日常用車的增多,小陳購買了自己人生的第壹輛車,並上了自己老家的牌照。“當時並沒有考慮那麽多,覺得自己工作雖然在中環,但是用外牌也同樣方便,而且拍滬牌還得等,所以就先上了老家的牌照。”

在路由社采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與小陳壹樣考量的年輕人有很多。在他們的印象,上海歷來都是以寬容著稱。日常場景中,即使在早晚高峰不能上高架,但是地面通勤也未嘗不可。

這壹次限行政策的突然來襲,很大程度上擊碎了他們對於上海的某些幻想。甚至有人發出了“未經公示的規定,是不是不符合流程”的疑問。

當然,小陳只是在滬外牌車主的壹個縮影,茫然和失望是他們心情的主基調。另壹邊,對於有滬牌的消費者而言,他們則表現出了慶幸。

很多滬牌車主都在調侃,“花了小十萬的滬‘鐵牌’終於有點價值了””;還有剛剛踩點拿牌的車主,開啟了炫耀模式:“剛剛到手的滬牌,真香”,“壹次代拍沒中趕緊找了代拍,然後兩次就拍中,現在感覺自己真的很明智”。

此外,很多早就拍到滬牌的用戶則顯得更為理智。

“上海的市區車輛通行效率越來越低,特別是浦西內環高架等幾個主幹道,限行規定對於緩解擁堵,效果應該會立竿見影。這壹次,高峰時間的延長,限行範圍的擴大,表明上海市政府也是痛下決心,力度真的很大,出乎之前民間呼籲意料之外。”壹位2017年9月份拍中滬牌的車主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

另壹個滬牌車主則進壹步對路由社表示,“對於上海這樣的城市來說,車肯定是越來越多的,這樣的限牌行為也是必然。除了緩解市區的擁堵,限行規定背後還有兩個用意,那就是促進滬牌和新能源車的消費。”

而對於少部分住在上海內環,卻掛著外地牌照的上海本地人而言,限行緩解的意義,遠遠不及生活的現實意義,“上海人怎麽會不想上上海牌?有錢還要能拍得到,太難了,身邊連續拍了十幾個月的朋友壹把壹把的。”壹位上海人在知乎留下了這樣的感慨,“黃牛的嘴臉天天浮現在我腦海。”

另壹方面,身為外牌車主,家在內環,上班在外環之外的新上海人,也發出了“這次看來是被逼上梁山了”,“如果內環都限行了,下壹步是不是就要限號了”的感嘆。對於那些在內環以內做生意、送貨的人而言,“趕在政策實施之前,買壹輛新能源車是我最新的打算。”

新能源車會是最好的解法嗎?在諸多社交平臺、論壇中,幾乎所有人都為所有遇到限行麻煩的用戶出了壹個“購買新能源車、上綠牌”的主意。“拍牌拍不到,終究要成為特斯拉的‘韭菜’,”小陳在采訪最後直言。這或許代表了很多想要留在上海的年輕人的心聲。

但仍有很多人對於“內環地面壹刀切”的政策,抱有期望:興許後續政策細化後,限行情況沒那麽嚴峻呢?“持續觀望,過了年再看”,也是部分人的想法之壹。

只是,對於小陳這樣的年輕人而言,壹次突然緊縮的限行,已經動搖了他定居上海的決心,即使老婆已經拿到了上海戶口,有了購房資格。

“妳可能會因為限行失去兩個人才,上海。”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