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為什麽要立下白馬之盟,他的真實用意是什麽?
我來簡單說說劉邦和群臣殺白馬、立盟約(白馬之盟)這件事吧。
白馬之盟是殺牲取血、立誓為盟的意思。劉邦與群臣們蘸血發誓:非劉氏而王,天下***擊之。他這麽做的目的是確保劉姓為王,防止大權落到其他人手裏。
我們知道,秦未時候亂象環生。為了確保自己力量上的優勢,楚漢爭雄時,劉邦采用了分封異姓王的方式籠絡人心,穩定各路力量。當時這種方法的確起了作用,劉邦最後勝了項羽,成功立國。立國後,劉邦被迫將功績卓著的壹批將領封為諸侯王。日子長了,劉邦擔心諸侯王坐大,危協到自己對天下的掌控,他下決心要削弱各路諸侯的實力。
在這件事上,劉邦把各種手段都用上了。他用技巧和武力幹掉了韓信之後,又貶殺了英布、盧綰、彭越諸王。
盡管如此,劉邦心頭的愁雲還沒有完全消散。加上身體又出了問題,劉邦心中的擔憂始終困擾著他。“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大風歌》裏,劉邦的憂愁啃噬著靈魂。加上這時候的呂後壹族,勢力又突顯出來了。他無法采取更加便捷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劉邦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與劉氏諸王們殺馬取血、立盟起誓。這個盟誓大體有這麽幾個意思:大家只要竭力讓劉氏天下永續存在,子子孫孫們就會享有榮華;如果不是姓劉的統治,大家都要***同征討,無功者不得封侯等。
這件事最實用的效果在於,劉邦死後,呂後的力量受到嚴重制約。雖然她“臨朝稱制”,但終於不敢向前再起壹步。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白馬立盟制了呂後,卻在後來讓劉姓王越長越瘋。文帝時濟北王和淮南王公開抗漢,甚至在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等。劉徹為解決劉姓諸王的威脅,不得不大幅削弱他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