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糾錯能力的研究方案
通過研究,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過程中重視“首次感知”對學生思維的作用,削弱“定勢”的影響,使學生的學習習慣等得到改善,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糾錯能力的目的。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老師能研究學生出錯誤的原因,在錯誤上“做文章”,就可以變“廢”為“寶”,應用錯誤這壹資源,為教學辦事。下面,筆者結合本身多年初中數學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壹、初中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
學生順利正確地完成解題,表明其在分析問題,提取、運用相應知識的環節上沒有受到幹擾或者說克服了幹擾。在上述環節上不能排除幹擾,就會出現解題錯誤。就初中學生解題錯誤而言,造成錯誤的幹擾來自以下兩方面:壹是小學數學的幹擾,二是初中數學前後知識的幹擾。
(壹)小學數學的幹擾
在初中壹開始,學生學習小學數學形成的某些認識會妨礙他們學習代數初步知識,使其產生解題錯誤。
1.審題類錯誤,也便是人們常說的粗心。主要表現有:不睬解題意,或審題不細心,忽略、遺漏了某些特殊、隱含條件,或受思維定勢的影響,錯誤的理解題意進而使得解題失誤。在小學數學中,解題結果常常是壹個確定的數。受此影響,學生在解答下述問題時出現混亂與錯誤。原題是這樣的:禮堂第壹排有a個座位,後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個座位,第2排有幾個座位?第3排呢?設m為第n排的座位數,那麽m是多少?求a=20,n=19時,m的值。學生在解答上述問題時,受結果是確定的數的影響,把用n表示m與求m的值混為壹談,暴露出其思考過程受到上述幹擾的痕跡。又如,小學數學中形成的壹些結論都只是在沒有學負數的情況下成立的。在小學,學生對數之和不小於其中任何壹個加數,即a+b≥a是堅信不疑的,但是,學了負數後,a+b<a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說,習慣於在非負數範圍內討論問題,容易忽視字母取負數的情況,導致解題錯誤。另外,“+”、“-”號長期作為加、減號使用,學生對於3-5+4-6,習慣上看作3減5加4減6,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正3負5正4負6之和。對習慣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難牢固樹立。
2.計算類錯誤。除粗心原因之外,常常是算理不清或選擇方法不妥,這也是造成計算不準確或錯誤的直接原因。學生習慣於算術解法解應用題,這會對學生學習代數方法列方程解應用題產生幹擾。
例如,在求兩車相遇時間時(甲、乙兩站間的路程為360km,壹列慢車從甲站開出,每小時行駛48km,壹列快車從乙站開出,每小時行駛72km,兩列火車同時開出,相向而行,經過多少小時相遇?),列出的“方程”為x=360/48+72.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拘泥於算術解法的痕跡。而初中需要列出48x+72x=360這樣的方程,這表明學生對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的相等關系的把握程度。
總之,初中開始階段,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學數學知識對其新學知識的影響。講清新學知識的意義(如用字母表示數)、範圍(正數、0、負數)、方法(代數和、代數方法)與舊有知識(具體數字、非負數、加減運算、算術方法)的不同,有助於克服幹擾,減少初始階段的錯誤。
(二)初中數學前後知識的幹擾
隨著初中知識的展開,初中數學知識本身也會前後相互幹擾。
例如,在學有理數的減法時,教師反復強調減去壹個數等於加上它的相反數,因而3-7中7前面的符號“-”是減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緊接著學習代數和,又要強調把3-7看成正3與負7之和,“-”又成了負號。學生不禁產生到底要把“-”看成減號還是負號的困惑。這個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學生就會產生運算錯誤。
又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運用不等式基本性質3是不等式教學的壹個難點,學生常常在這裏犯錯誤,其原因就有受等式兩邊可以乘以或除以任何壹個數以及方程的解是壹個數有關.事實也證明,把不等式的有關內容與等式及方程的相應內容加以比較,使學生理解兩者的異同,有助於學生學好不等式的內容。
學生在解決單壹問題與綜合問題時的表現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學生在解答單壹問題時,需要提取、運用的知識少,因而受到知識間的幹擾小,產生錯誤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綜合問題,在知識的選取、運用上受到的幹擾大,容易出錯。
總之,這種知識的前後幹擾,常常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出現困惑,在解題時選錯或用錯知識,導致錯誤的發生。
二、培養初中學生糾錯本領的對策
1.教育學生很好的主動學習習慣。教育學生很好的主動學習習慣,是減少學生作業中錯誤,教育學生數學糾錯本領的可行方法。老師要充實認識到掌握好基礎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假設學生在這些基礎性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上出現了哪怕是壹點點的錯誤,咱們都要百分之百地帶領他真正弄清楚。除此以外,要在盡量減少審題類的錯誤方面下工夫。老師從教育學生審題入手,讓他們經過認真審題,用說話的形式把所知道的壹切難題或條件擺列出來,然後進行篩選,選出有用的條件,再看還缺少什麽條件,或有什麽隱含條件,必要的條件齊備了,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了。
2.掌握算理,提升正確率。好多計算題,學生易出錯。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算的準確是對運算本領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根據算理和標題的運算要求,有根有據地慢慢地地實施(實際的行為)運算。在運算整個過程中應用的概念、公式、法則要準確無誤,最終才氣包管運算結果的準確無誤,只要在運算的全整個過程中的某壹環節出現難題,就會使得整個運算的錯誤。
3.精心組織教學,減小學困生學習數學的難度。老師應認真挖掘教材(教材是由三個基本要素,即信息、符號、媒介構成,用於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根據教學主要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針對學困生常常會出現錯誤的情況,老師應在教學中做到:突出重點,分散難點,降低學困生學習數學的難度。這就要求老師有很強的駕馭教材(教材是由三個基本要素,即信息、符號、媒介構成,用於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和整合教材(教材是由三個基本要素,即信息、符號、媒介構成,用於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的本領。如在“三線八角”教學中,由於圖形較於復雜,學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可以總結出同位角找字母“F”,內錯角找字母“N”,同旁內角找字母“L”。
作為壹個數學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講,矯正壹個錯誤比傳授壹個新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更重要。並且也要註意不論采取什麽方式糾錯,都應本著友善和諧的原則,而不可以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挑刺,從而產生反感和不愉快心理。總之,為了提升數學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為了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不壹樣程度的發展,讓咱們的數學課程教學因著重關註學生的錯誤而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