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分多少種類,形制怎麽區分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1、“上衣下裳”相連在壹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2、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壹,下裳則色彩相交錯。
3、“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壹般是用於常服的。
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襦裙還包括襖裙,襖裙有短襖、長襖、立領襖裙、斜領襖裙、比甲等等。
擴展資料:
1、基本結構:
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壹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壹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2、交領右衽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另外壹種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
3、褒衣廣袖: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壹個顯著特點,但是,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
“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壹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較多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
4、系帶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壹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壹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
所有的帶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壹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壹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壹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壹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百度百科: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