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水平高低會產生哪些影響
以下是
參考資料:
我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機化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把發展現代農機化作為強化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的重要內容來抓,全省農機化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對促進全省糧食穩產增產、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壹、農機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主導和引領作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實現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和生產經營信息化。農業機械化是運用農機裝備進行農業生產的具體過程,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方式和重要標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均以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為前提。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省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全省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比2005年增長近17個百分點,進入了農機化發展的高級階段。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87%,增長了20個百分點,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其中,玉米機收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機收率達到71.5%,在全國率先實現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56%,畜牧、水產、林果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引發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實現了三個“解放”,即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了多數人靠土地搞飯吃的局面;把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了靠人力畜力為主的落後低效的生產方式;把農民從高強度的勞作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機械化方式在農業生產中已占據主導地位,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二、農機化在促進糧食穩定增產中發揮了支撐和載體作用。實踐證明,現代科學技術每向前發展壹步,其在農業中的擴散與應用,都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是科技的物化,機械化生產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擔的生產規模、生產效率限制,實現了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農藝技術要求,已成為引領農藝制度深刻變革,促進農業技術集成應用的主要載體。 “十壹五”期間,機械作業使全省小麥、玉米收獲時間縮短了7天和10天左右,確保了小麥及時收獲、顆粒歸倉,損失率減少5%以上;推廣應用機械化玉米適時晚收、小麥適時晚播技術畝均增產糧食10%左右;通過機械化稭稈還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種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增產糧食10%左右。據專家測算,目前農業機械化對增加糧食產量的貢獻率達到20%。我省糧食實現了“八連增”,總產連創新高。特別是去年,在比1996年減少1720萬畝糧田的情況下,達到了867.2億斤,刷新了1996年的最高糧食生產記錄。創造了山東歷史最高紀錄。在這個過程中,農機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說,發展現代農業靠科技,科技應用離不開農機。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已成為大規模應用先進農業科技、實現現代精準化作業的主要途徑。
三、農機化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中發揮了替代和推動作用。農業機械不僅是先進的生產工具,還是農民致富的手段。發展農業機械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息息相關。通過發展農業機械化,壹是可以大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創造財富。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太高。實行機械化作業,既能夠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還能夠節約種子、水源、肥料、人工等生產要素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節本增效。二是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高效率地完成農業生產,顯著地替代了農村勞動力,為我省每年向非農產業轉移勞動力100萬人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由於聯合收獲機的廣泛應用,這些年在“三夏”農忙季節,已經看不到農民工“返鄉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糧食壹樣進糧倉”。“十壹五”期間,全省在710萬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糧食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農業機械化功不可沒。三是可以吸納農民從事農機服務業,實現農業內部的再就業。2010年,全省農機從業人員達到675萬人,農忙時季節性吸納農村勞動力800萬人,全年實現農機服務總產值420億元、增加值280億元,農機化在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貢獻率保持在7%以上,為全省農民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農機化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發揮了領跑和帶頭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必然要求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和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的歷史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顯著正相關,農業機械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就提高0.24。據調查,活躍在我省農村的數百萬農機手,大多是有相對較高文化素質和較好身體素質的中青年農民,其中的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負責人懂農藝技術、會操作機械、善經營管理,是新型農民的代表。可以說,將來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是以農機手為代表的、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導的新型職業農民。隨著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和農機化新技術的普及推廣,將會湧現出更多的農機作業能手、維修能手、經營能手,催生更多的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造就更多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跑者、帶頭人。
五、農機化在促進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發揮了骨幹和拉動作用。“十壹五”期間,全省各級累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作業補貼資金29億多元,推動全省農機總動力年均增加480萬千瓦,農機總值年均增加34億元,農機化綜合水平年均增長近3.5個百分點。農機購置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的累積實施,大大激發了農民投資發展農機化的內在潛力,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直接帶動農民購機投入達60多億元,有效拉動了農村消費需求,推動了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全省農機工業在嚴峻的金融危機形勢下逆勢蓬勃發展,總產值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長速度,2010年全省農機工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比2005年翻了壹番多,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農機化扶持政策的杠桿作用撬動了農機工業的全面發展,不僅使農機生產企業在全省裝備制造業中獨樹壹幟,也帶動了鋼鐵、橡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全省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