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字是什麽樣的圖片
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並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4600~3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見到的最早而且較系統、成熟的文字。其形成於殷商時期。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裏,故又稱“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學家王懿榮在作為中藥的“龍骨”上首先發現,並確定為漢文字的。
因其所刻內容多為占蔔、祭禮等,故又稱蔔辭。甲骨文是用比較類利的刀具契刻於堅硬的龜甲、獸骨上的,因而其特點突出,筆畫以直沖的橫直斜線為主,間有曲弧線。
石鼓文:
籀文又稱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石鼓歷經滄桑,南遷北移,幾經輾轉,文字大多剝落,至今僅存清晰字數個,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書法特點是:書法渾厚自然,用筆園勁挺撥,結體方正,規範嚴謹,形體上較完備。
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壹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壹定的裝飾性。
篆書:
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妳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才將文字統壹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傳世的《瑯邪臺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隸書:
小篆雖然規範,看起來也漂亮,但寫起來並不容易,應用時不能令人滿意。人們對文字這壹傳播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於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字體——隸書。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壹套應用簡便的新字體,被後人稱為隸書。秦始皇很高興,不但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禦史。
楷書:
隸書進壹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壹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
下面說壹說草書。草書並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壹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所以在這兒也不多說了。
行書:
最後說壹說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擴展資料: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麽,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壹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