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仁月餅的小說
不知道究竟是作文寫多了還是什麽原因,壹些新人總是喜歡沒完沒了的堆砌形容詞。
例壹:壹個風和日麗的早上,小明開心的拿著剛出爐的面包來到了學校門口。
例二:早上,小明來到校門口,手裏拿著面包。
哪壹個更簡潔,哪壹個更啰嗦,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麽?
覺得形容詞多是證明自己文筆高超的象征?
對於語文老師或許如此……
但對於讀者而言,這就是最典型的堆砌辭藻,最典型的行文啰嗦。
如果在第壹幕裏邊出現壹把槍的話,那麽在第三幕槍壹定要響。(好像是契科夫說的,具體忘了…)
這句話放在行文中同樣適用,如果妳確實是要重點刻畫某個之後會用到的細節也就罷了。
可妳百分之九十九的形容詞使用,都只是毫無意義的堆砌。
這就是本末倒置,言語空洞。
再當妳真的想要刻畫某個重要劇情點的時候,會瞬間被淹沒在形容詞海洋中,翻不起丁點浪花。
於是帶給讀者的感覺就是,行文啰嗦,抓不住重點,內容空洞乏味,讓人昏昏欲睡。
小說中的形容詞的使用要精確,謹慎,壹針見血。
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要隨便到處丟。
二、對話本身言之有物。
不管是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亦或者是其他什麽描寫。
這些東西在對話之中都只是輔助作用。
真正關鍵的點還是看妳對話本身。
但妳的對話是否能做到言之有物,而不是廢話連篇。
例壹:
“今晚的天氣不錯,月亮又大又圓。”
“是啊,好久沒看到這樣的夜空了。”
“小時候中秋節喜歡爬上樓頂,壹邊賞月,壹邊吃月餅,我給妳講啊,五仁月餅是真的難吃。”
“我覺得其實還好吧,不過我最喜歡吃的還是蛋黃蓮蓉月餅,那才叫壹個香。”
例二:
“月黑風高,正適合殺人。”
“殺誰?”
“誰給我送五仁月餅,我就殺誰!”
哪段對話更能夠吸引讀者註意力,哪段對話更簡潔有力,對劇情有推進作用,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麽?
妳絮絮叨叨壹大堆,事都沒有講明白,東扯西扯偏離了主線,自然無法做到言之有物。
這點不分妳是日常劇情還是高潮劇情。
所謂的言之有物,就是對話要有重點。
妳哪怕再想表現對話風格,但也要記住風格只是輔助,妳寫這段話的目的,才是核心。
對話要接地氣,但不是讓妳真的像日常生活中那樣插科打諢。
壹段對話看下來,生動活潑,風趣幽默,但對劇情半點推進效果都沒有,這本身就是壹種失敗。
壹堆無意義,無目的,無內容的‘三無對話’堆砌在文章中間,讀者能不覺得啰嗦麽?
三、格式分段、內容重復、敘述不清、視角混亂。
對話啰嗦,有些時候不是對話本身的問題,而是從其他方面產生的被動影響。
妳自己覺得對話很清楚,但是卻將所有對話大段堆砌在壹起,不懂得分段,不知道格式,這樣壹眼看上去自然是啰嗦的不行。
甚至會有壹種文字密集綜合癥的感覺,直接讓讀者選擇棄書。
簡單的對話,有意義的內容,但也經不住短時間內壹遍遍反復重復,妳家母親大人喊妳吃飯,喊壹遍妳回壹聲馬上,壹連喊妳十遍妳也會爆炸。
許多作者鋪設定的時候生怕讀者弄不明白,於是就壹遍遍重復,壹遍遍重復。
講真,他要前面沒看懂自然會回過頭去重新理解,妳這壹遍遍的重復實際上才是真正的勸退。
敘述不清的意思跟抓不住重點類似,妳的對話中沒有邏輯,內容混亂,讀者看不懂,理解不能,自然會覺得行文非常啰嗦。
對話講究的是壹針見血,不是讓妳跟人打啞謎。
妳在那絮絮叨叨講不清楚,誰聽,誰看?
視角混亂的意思就很簡單了,我寫過很多關於視角的文章和回答,這裏就不壹壹重復了。
簡單的說,視角混亂在對話中的表現就是讀者分不清人物。
誰是誰,都有誰,誰在說話,誰在答話,整個視角全亂套了,讀者自然會壹把將妳的書丟在地上,最後再狠狠補上幾腳。
以上這些經常發生在‘描述設定’,‘訴說事件’,‘講解規則背景’等對話中發生。
當這些問題發生的時候,迅速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有針對性的調整。
有時候他不是對話本身的錯,但卻帶來更大的影響。
————————————————————————————————————————
以上三條當然不是影響對話的全部,剩下的還包括妳自身的筆力,行文的節奏,出場人物的多寡等等多方面的影響。
不過大致上能解決這三點,普通的多段對話也就基本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