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遷都
在文學大儒章太炎先生的《相宅》當中,曾經詳細記錄了1902年章太炎和孫中山討論定都的問題,當時的孫中山和章太炎,兩人因為從事反對清政府的活動而被迫流亡到日本,壹見面便惺惺相惜,二人對於中國未來光明的前景,也抱有十分的信心。
章太炎認為,如果將來建立了新的國家,那麽就可以定都南京,不過孫中山並不贊同這個觀點,他覺得“金陵猶不可宅。”孫中山認為南京雖然水利方便,交通發達,而且瀕臨海口利於發展,更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但是地勢過於偏東南,而不利於對全國的掌控。對此孫中山關於定都的策略,則提出了自己的三個意見。
第壹個,是定都湖北的武昌“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而且孫中山認為,武昌的思想比較開放先進,武昌也是全國最早開辦新式學校,推廣新式學堂的地方之壹,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事實證明孫中山的眼光並沒有錯,後來辛亥革命的開端,正是起源於武昌起義。
孫中山提出的第二個觀點,則是定都西安“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孫中山指出,如果想要能夠穩定去全國,就要定都武昌,但是如果想要平定邊界地區,那麽西安更是理想的目標。從歷史上來看,中國過去經常處於遊牧民族的騷擾當中,那麽定都西安則能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控。
第三個是新疆的伊犁至於孫中山提出最後壹個定都地點就比較大膽了,那就是位於新疆的伊犁,這個地方同樣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過去還未曾有任何壹個中原政權曾定都過這裏,不過孫中山卻認為,“謀大洲則伊犁”,“若定都關中,制禦蒙古新疆雖足,然若欲為亞洲***主,又嫌狹窄,當遷都伊犁”。
孫中山的考慮可以說不得不長遠,那麽為何武昌起義後,最終民國還是在1912年定都在了他並不看好的南京呢?這是因為武昌起義後,武漢卻失守了,而南京成為了最理想的居所,在北伐戰爭後,南京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正式有著“首都”稱呼的城市。
從如今來看,孫中山先生的觀點在當時畢竟有著環境,政治等諸多的顧慮,有著壹定的局限性,但是提出來的壹些想法還是讓人耳目壹新,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