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哪些
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義:
當孔子三度至衛時,衛國發生了壹件大事。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於是,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謀殺計劃未成,而衛靈公得知此壹消息之後勃然大怒,欲弒子蒯聵。
蒯聵逃亡至晉,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學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現在靈公過世,蒯聵又不在國內,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是為衛出公。
但是,就在此時,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裏十分傷心。有壹天,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孔子便對子路不厭其煩地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由上述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壹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壹定的規範遵循,而不致生活在壹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壹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壹種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對於孔子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美德,而且是壹個基本的政治原則。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無恥”的社會隱憂,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擴展資料:
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
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文、行、忠、信。文,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行,是德行;忠,意指盡心盡力;信,即為誠實無欺。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尤其是詩、禮、樂。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
《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禮,使人進退得宜,進而可以立身於世;樂,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順道壹提,孔子曾經這樣稱贊詩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學不厭、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多至三千人,從《論語》書上看來,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部分思想的弊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這種“仁”,是有等級的。禮指的是周禮,這種禮是分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禮,音樂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是恒定的,不可打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