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唐代古琴衰落的原因

唐代古琴衰落的原因

從縱向上看,古琴的發展是穩定,但從橫向上看,古琴在唐朝的地位是有所下降的。在唐朝以前,古琴的地位非常的高,作為聖器,作為禮器出現的,《詩經》中有多處古琴的記載,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但經過時間的洗禮,懂古琴的人越來越少,到了唐朝的時候,古琴竟然成了壹件“古董”。

劉長卿的詩《聽彈琴》中寫道: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雖好,可惜普羅大眾並不懂得欣賞。

白居易的詩《廢琴》中寫道: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修身養性的琴聲,中正平和的琴聲,因為不動聽,被人束之高閣,真是可惜啊!

唐朝時壹個開放的朝代,因而匯聚了來自世界的音樂,人們總是喜新厭舊,那些動聽的音樂,比如琵琶、秦箏、羌笛等明快的樂器,很快成為了人們的新寵,相對而言,古琴就做上了“冷板凳”。但這種情況讓古琴朝著另外壹個方向發展,那就是文人琴。很多有誌向有層次的文人雅士開始為古琴註入了新的活力,在唐代以後的宋朝明朝,文人琴的現象越發的明顯。

從伏羲造琴以來,古琴經過了熱,也遇到過冷,所謂嘗遍冷暖,才能看淡塵世,懂的人,自然會來,不懂的人,無須去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