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04」之精力運動
運動管理的本質訴求是獲取充足的精力,在高強度工作中遊刃有余,在工作之外還有精力享受生活。
在我們過去的認知中,如果把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分、柔韌度、心肺功能這五項身體要素按照重要性排列,通常會把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排在前三的位置,然而,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1.心肺功能
2.身體成分組成
3.柔韌度
4.肌肉耐力
5.肌肉力量
心臟和肌肉就像發動機和零部件的關系,如果心臟這個發動機出現了問題,再好的肌肉零部件都無法工作。
心肺功能是保證精力充沛的第壹要素,跟身體狀態以及壽命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所以心肺功能的訓練是運動的首要任務。
說完排名第壹的心肺功能,我們再來了解壹下其他四項身體要素:
第二項是身體成分組成。這個成分組成包括身體中的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成分(肌肉、骨骼、水分和其他臟器等)兩部分。把身體重量和體內的脂肪含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可以明顯減輕心血管系統的壓力,否則就像小馬拉大車,會非常費力,甚至根本拉不動。
第三項是柔韌度。在日常生活中,後背癢時能不能把手伸到癢處撓壹撓,手臂能不能擡起來拿東西,走路遇到坑時能不能把腿擡得足夠高邁過去,這些都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需要柔韌度的場景,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第四項是肌肉耐力。走路時背著包、拎著東西,或抱著小孩,都靠肌肉耐力來完成。像抱小孩這個舉動,重點是抱多長時間,而不是能不能抱得起來,這考驗的都是肌肉耐力。
第五項也是最後壹項,是肌肉力量。比如上舉的肩關節力量訓練方式,確實會讓肩膀的線條變得漂亮,但我們平時用到上舉動作的機會並不多,可能只有在飛機或者火車上,需要把行李舉過頭頂放到行李架上時才用得到。
所以肌肉力量訓練不應該被列為運動健身的首要事項,而心肺功能的訓練才是最重要的。提升心肺功能有壹舉多得的效果,它不單單有利於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對其他四項身體要素都有好處。比如鍛煉心肺功能的同時,也可以減少身體脂肪、提高身體的柔韌度、提升肌肉耐力和加強肌肉力量。
2. 高強度運動通常避不開疾病和傷痛
壹說到心肺訓練,有人首先想到的運動項目就是跑步。在這裏,我要提醒大家:對於平時不運動的人,高強度的訓練並不是心肺鍛煉的最好選擇;突然開始高強度的訓練,反而會引起心臟問題。心肺功能的訓練,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需要安全的進行。
先天心肺功能比較弱的人,通過鍛煉,心肺功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但是鍛煉的方案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心肺功能的改善程度。安排的運動量應讓妳感到稍微有點挑戰性,運動結束做完放松後,會覺得全身舒服和通透。這才是我們提倡的循序漸進的運動方式,在運動之後妳仍然有精力進行下壹個工作或是活動。
在不了解自己心肺功能強弱的情況下,壹開始就做高強度運動,例如跑步、舉鐵,會有哪些具體的風險呢?
- 運動猝死;
- 降低免疫力:我們通常認為,經常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減少生病的概率。其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有這樣的效果,只有在適合自己的強度下運動,才會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有壹點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就是運動強度過高時,是身體免疫能力最弱的時期。
軀體傷病:很少有人在跑步之前先去了解正確的跑步姿勢,大部分人是等到跑步導致了傷痛後,再去了解、改進。
3. 最大攝氧量圈定了妳的運動安全區
什麽叫最大攝氧量呢?我們都知道,人在運動時需要氧氣通過肺進入血液後參與能量代謝,運動量越大,需要的氧氣越多。但是,人會在某壹個時刻,無論怎麽張大嘴巴、加快運動節奏或是加大運動強度,都無法得到更多的氧氣。這時,血液利用的氧氣數量就是人體的最大攝氧量。
這個數值代表心血管系統能不能很好地將氧氣運送到體內參與代謝。最大攝氧量的數值越高,表示心臟越健康,效率越高。所以說,提高最大攝氧量的數值,不只可以控制血壓、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還會讓妳的頭腦越來越清醒,精力更充足。
對於壹個正常的成年人來說,男性的最大攝氧量達到40,女性的達到36,才算及格。心血管能力較弱的人,平時壹般不會有突發性危險,但壹旦遇到巨大壓力或超出自身強度的運動時,就有可能發生意外。
如何測試人體最大攝氧量呢? 推薦購買專業的運動手表。 這類運動手表除了可以監測最大攝氧量的數據,還可以監測心率等其他指標,可以反映出心肺功能的整體狀態。
4. 運動的分寸:95%舒適度+5%挑戰
心肺功能跟身體狀態以及壽命之間有絕對的正相關關系。所以健身的首要目標就是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尋找舒適區的目的首先是保證運動安全,其次是享受運動過程,並能從運動中獲得激素改善的快感,這樣才能讓運動持續下去。
5. 為什麽越運動越累?心率知道答案
運動量化的指標除了前文提到的最大攝氧量指標,還包括日常需要監測的心率指標。
在制訂運動方案時,首先要確定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而這個運動舒適區域的確認不能依靠自己的主觀感知,心率手表的精準數據才能有效幫助妳解決這個問題。
有了測量心率的設備,還需要了解兩個數值,這樣才能為以後的計算區間作準備。
第壹個數值是最大心率 。網上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220-年齡)次/分,用這種方法計算得出的是平均值,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我們也可以用心率手表自己進行測驗。比如在操場上或跑步機上跑出自己的最大心率——熱身後,跑3次全力跑的800米,每次之間休息3分鐘,然後查看手表記錄的最高心率值。
第二個數值是靜態心率 ,這也是個關鍵的指標。選壹個睡眠充足的早晨,起床後站起來靜止1分鐘,這1分鐘內的心跳就是妳跑步時的靜態心率。
知道自己的靜態心率後,每天早上起床時看壹下心率,如果比正常狀態下高5?10下,說明前壹天的運動量過大,體力尚未完全恢復,或者是昨晚沒有睡好,身體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時就要適當地調整運動量,或增加休息時間。
6. 走路是壹門科學
比較推薦在跑步機上進行有坡度的走路,因為跑步機的速度是固定的,在跑步機上走坡更容易控制心率區間;走路時腿部沒有騰空的動作,膝蓋承受的壓力也減小了很多。
不論是在跑步機上還是在室外走路,都要註意以下幾個要點:
第壹個要點:走路的時候要加大擺臂的幅度,讓手臂前後側的肌肉都能得到鍛煉,讓身體更多的肌肉群參與到走路的動作中,增加身體的整體消耗。
第二個要點:走路時要保持肚臍壹直向前,有助於髖關節即骨盆周圍肌肉的穩定。
第三個要點:腹部始終保持收緊狀態,有助於保證身體的穩定,也會加強腹部的鍛煉效果。
第四個要點:始終保持腳尖向前。
第五個要點:大步走,幅度壹定要大,這種走路姿勢對腹部和臀部的線條美化都有幫助。
第六個要點:走路期間保持足量的水分攝入,最好每10分鐘就能補充1次水分。
走路的訓練不需要天天做。心肺訓練最好是壹天運動壹天恢復,比如第壹天訓練,第二天慢走或休息,這樣的運動計劃比較合理,能夠使身體始終保持良好的循環狀態。
7. 妳當柔韌,更有力量
不少人覺得跑步只需要跑起來就行,不需要熱身。而事實上岔氣、肌肉酸痛、膝蓋受傷……都是因為在跑步之前沒有做好熱身。正確的運動順序對於所有運動都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可以讓運動的效果最大化,還可以減少受傷的概率。尤其是熱身和柔韌性訓練,和各種運動動作的完成息息相關,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正確的熱身順序是:泡沫軸放松—動態伸展—跑步—靜態伸展。
走路或跑步前的動態伸展需要從腳踝開始,壹直活動到手指、肩膀,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0分鐘。動態伸展完成後,心率達到110次/分鐘,就可以結束熱身,開始跑步。
8. 輕松跑步第1步:找到4個基準點
制訂壹份科學的跑步方案,需要知道幾個指標:
體脂率(跑步訓練的啟動指標)
最大攝氧量(確定跑步舒適區間的指標)
心率(制定跑步強度的指標)
疲勞指數(調整跑步強度的指標)
第壹,體脂率。
體脂率指標是指體內的脂肪占體重總數的百分比。比如說,男性的體脂率高於26%就屬於肥胖,在14%左右腹部就有肌肉。女性的體脂率高於32%屬於肥胖,在23%左右就能看到肌肉線條。
體脂率可以用作開始跑步訓練的參考指標。當男生的體脂率低於26%、女生的低於32%的時候,也就是體脂秤顯示體脂率不在肥胖區間的時候,可以考慮慢跑的運動方式。
第二,最大攝氧量。
壹般來說,男性達到40ml/kg · min,女性達到36ml/kg · min,才算是及格,及格線以下都是比較危險的。
第三,心率。
心率手表和心率手環都可以用來測量心率。
第四,疲勞指數。
疲勞指數也可以通過心率手表來了解。
壹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知道自己的靜態心率後,每天早上起床時看壹下心率,如果比正常狀態下高5?10下,說明前壹天運動量過大,體力尚未完全恢復或者沒有休息好,要適當地調整運動量或增加休息時間。
9. 輕松跑步第2步:把目標改成提高最大攝氧量
為了改善健康狀態、保持精力充沛,我們可以把目標設定為提高最大攝氧量。
這裏再強調壹下,最大攝氧量與心肺能力和肌肉線粒體能力的關系非常密切。
壹般訓練1年左右,最大攝氧量就能達到峰值,之後的運動以保持這個峰值為目標即可。
10. 輕松跑步第3步:在6個強度分區間循序漸進
強度1區:輕松跑 (Easy zone,簡稱“ E強度 ”),計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靜態心率)×(59%?74%)+靜息心率
E強度等級雖然看起來是速度最慢、強度最“弱”的等級,但事實上,它是很多項身體指標的最佳訓練強度。建議初跑者從E強度等級開始跑步,可以避免因長期缺乏運動而受傷;同時可以提高身體的韌性,減少在以後的比賽中或進行較高強度訓練時受傷的可能性;長時間堅持E強度等級訓練可以提升每次心臟輸出的血液量,增加心肌的力量,進而降低心率;還可以增加肌肉線粒體和毛細血管的數量,提升人體的最大攝氧量。
強度2區:馬拉松配速跑 (Marathon zone,簡稱“ M強度 ”),計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靜態心率)×(74%?84%)+靜息心率
M強度是指跑步者在跑全程馬拉松時的平均配速。也就是說,M強度是模擬馬拉松比賽的強度,讓跑者熟悉馬拉松的配速,提升掌握配速的能力。M強度的訓練效果和E強度類似,只是速度稍快,強度提升了壹個等級,它主要是借由模擬比賽強度提高跑者的信心,同時可以強化與跑步相關的肌群,提高跑步者的有氧耐力。
強度3區:乳酸閾值強度 (Threshold zone,簡稱“T強度”),計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靜態心率)×(84%?88%)+靜息心率
當跑步速度高於M強度時,肌肉中的乳酸濃度會快速提升。充滿乳酸的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為了保持運動能力,必須加快身體的血液循環,促進乳酸的轉運和代謝。這就是“排乳酸”。
T強度訓練的首要目的就是增強身體排乳酸的能力,不斷提高乳酸閾值,讓跑者在T強度下的速度(被稱為“臨界速度”,簡稱“T配速”)維持更長的時間。
相比E強度和M強度訓練來說,T強度訓練會稍微艱苦壹點,以提升跑者的耐力為訓練目標。
世界級的跑者在T配速下也最多只能堅持60分鐘,如果妳能以T配速跑60分鐘以上,說明妳的T配速強度偏低,需要適當增加。
強度4區:無氧耐力區間 (Anaerobic zone,簡稱“ A強度 ”),計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靜態心率)×(88%?95%)+靜息心率
A強度的訓練可以提高身體的耐乳酸能力。此外,由於跑者在A強度等級訓練的時間更多,對提升身體有氧代謝能力的效果更好。
強度5區:最大攝氧強度 (Interval zone,簡稱“ I強度 ”),計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靜態心率)×(95%?100%)+靜息心率
I強度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跑者的最大攝氧量,讓跑者維持更長的運動時間。
I配速是指在最大攝氧量下跑出的速度。I強度屬於高訓練強度,通常來說,壹個人在I強度下訓練時,每次最多維持10?12分鐘,因此,I配速並不適合長距離的比賽。
I強度訓練通常采用間歇式的訓練方式。比如3?5分鐘壹個訓練回合,每次保證相同的訓練強度,這種訓練方式可以延長跑者在此強度區間的總的訓練時間。
強度6區:爆發力訓練區 (Repetition zone,簡稱“ R強度 ”)
進行R強度訓練時不需要考慮心率,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無氧運動能力、跑步速度和跑步效率,可以通過刺激肌肉的神經反射、縮短腳掌與地面的接觸時間、加快步頻達到提升跑步效率的目的。
強度間歇訓練可以和E/M強度訓練穿插搭配,起到互補的作用 。E/M強度訓練有很多好處,比如減少受傷概率、增加心肌力量、提高最大攝氧量,但是如果壹直保持E/M強度的訓練,會引起肌肉伸縮速度變慢的可能。建議E/M強度完成之後,增加幾次短距離的R強度間歇訓練,有利於提升運動效率。
11. 輕松跑步第4步:定好周期,4個月後就能跑半馬
對壹個跑步初學者來說,周期化就是科學安排每個階段的訓練目標。運動科學家發現:人體在同壹個運動強度的適應期是四到六周,之後需調整運動強度,提供新的刺激,運動能力才會不斷進步。
對於初學者來說,重點是E強度的跑步或者走路訓練。開始訓練時,跑步5分鐘、走路1分鐘的循環是最安全又穩妥的方式。
12. 姿勢對了,效能翻倍
如果跑步姿勢不對,不但影響跑步的速度,還會導致受傷。那跑步姿勢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
第1種是過度跨步。
過度跨步是在跑步時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姿勢。所謂過度跨步就是在跑步的時候,腳部落地的位置位於膝蓋的前方而不是臀部的下方。過度跨步時,受傷的位置壹般都發生在膝蓋,因為膝蓋是大腿和小腿的接合處。
如果妳無法確認自己跑步時的姿勢正確與否,可以讓朋友用慢動作模式拍下妳跑步時的姿勢,通過分析視頻,很容易分辨出自己的落腳點是否正確。如果跑步姿勢不正確,要及時改正,避免對膝蓋造成持續的損傷。
第2種是後腳跟先落地。
前腳掌落地這種跑步姿勢的關鍵點:雖然跑步時比較費力,但是它能降低關節和骨骼的壓力;要提高小腿肌肉和跟腱的力量,讓它們協同緩沖落地時的沖擊力;跑步時不要出現過度跨步的情況,避免形成剪應力導致膝蓋受傷。
其次,跑步時膝蓋要保持壹定的彎曲度,這樣才能在腳部落地的時候利用肌肉來緩解沖擊力。
最後要提高步頻的速度。步頻,就是兩腳落地交替的速度。跑步時步頻維持在大概180次/分鐘即可。
跑步時盡量不要用腳後跟蹬地。
13. 用重力跑步
移動的過程不是主要靠肌肉發力,而是遵循著重力—質量—支撐—體重—肌肉做功—支撐轉換—移動這樣的流程,聽起來有些復雜,但這是運動的核心理念。
14. 越擅長跑步,肌肉越柔軟
為了跑步時姿勢正確,首先要確定自己的前傾角度是否科學。
可以找朋友幫忙,通過下面的兩個練習來改善前傾角度。
練習壹,原地跑步。朋友把手掌放在妳身前10cm處的位置,跟著她手掌的移動慢跑,持續壹段時間後,朋友把手掌移開,妳繼續向前跑,這時妳會發現身體前傾角度的改變,並且是前腳掌落地的姿勢。盡力體會這種感受,並形成動作記憶(見下圖)。
練習二,前傾感受練習。兩個人面對面站立,A完全站直向前倒,B扶住A的肩膀,傾斜度為40度左右時,B推回A成直立姿勢。反復10次,第10次的時候,傾斜度為40度時B松手,A向前跑起來。這個練習的目的也是體會並習慣前傾的感受(見下圖)。
跑步的力量訓練的目的是讓肌肉更有彈性和柔韌性,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訓練方式中必須包括彈跳訓練。
15. 耐力提升訣竅:從燃糖模式切換到燃脂模式
說到耐力問題,我們馬上就能想到馬拉松選手,很多馬拉松選手在跑馬拉松全程時從頭到尾都是輕松淡然的表情,但是,普通人往往跑幾千米就出現咬牙切齒、想努力堅持卻又堅持不下去的痛苦表情,我們總是會說這是體能不同引起的。但事實上,這不僅僅是因為體能,還因為普通人和優秀馬拉松選手動用的能量來源不同,也就是提供能量的“燃料”不同,這才是關鍵。
能更多地利用脂肪來提供能量不僅可以提升運動耐力,還是保持好身材的關鍵。幸運的是這個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決定每個人能量消耗的是糖分還是脂肪的最關鍵的因素是運動強度。只有進行低強度的運動時,人體以脂肪消耗為主,更多的低強度有氧運動會增加肌肉中的脂肪分解酶。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人體消耗的是身體裏的糖分,同時也會增加肌肉中的糖分分解酶。所以高強度的運動會消耗更多的卡路裏,但是燃脂率並不高。
其次,肌肉通過長時間低強度的有氧訓練,會產生更多的用作脂肪燃燒的耐力型肌肉。
16.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選對跑步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