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陳丹青《陌生的經驗》:引誘妳的目光

陳丹青《陌生的經驗》:引誘妳的目光

《陌生的經驗》壹書,本是理想國系列視頻節目《局部》第壹季的講稿。因此多是口語化敘述,語言平實活潑,很好讀。但如果要講究文學性,那麽可以忽略這本書。

自己非藝術人,甚至連愛好者都算不上,對繪畫更是壹竅不通,但不妨礙我閱讀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在我看來,僅僅是從壹幅幅畫、壹個個畫家為切入點而已,其間的內容可不僅僅是畫,更不是談如何專業地看畫、繪畫等,而是散散漫漫說壹點歷史,加壹點故事,聯系點現實,談壹些個人感受。望過去全是小零碎,也正切合了他節目的名字《局部》。

但就是在這些小零碎中,不同的人就能讀出不同的東西。我喜歡這樣能帶給人開放性思維和視野的“談話”,仿佛有個人帶著妳漫無目的地走走、看看,最後回頭問妳:“怎麽樣?什麽感覺?”帶著壹臉不懷好意狡黠得意的笑。

看過《局部》第壹季,再讀這本書,自己的感受從三個方面說說。(會透露書裏壹些內容和觀點)

有關觀看

作為壹個非美術專業的普通人,對看畫什麽的是壹竅不通。但丹青先生提到的壹些“看畫”方式,作為增長知識點也是不錯的。

中國長卷畫的移動觀看

古代中國人的看畫方式是全世界獨壹無二的。“雙手握著長卷,右掌壹邊卷攏,左掌壹邊展開,看壹部分,叫壹聲好。”所以中國古代大部分長卷畫整體是壹幅畫,但任何壹個局部切割出來也能是壹幅畫。而且這樣的觀畫方式註定無法多人同時觀畫,只能是壹個人安安靜靜地欣賞、琢磨,口中連連叫好、叫妙,滿心是抑制不住的喜歡,頗有點壹個人偷著樂的意思。中國人的雅,此算其壹。

記得很多年前,我的室內設計課老師說:“中國水墨畫有什麽意思,山山水水小動物大白菜,沒主題,除了抒情沒意思,無聊;我還是喜歡油畫,國外的油畫都是有主題的,尤其是聖經故事,有壹定深刻的內涵含義的。”讀書時候的我雖聽著這話覺得有點不妥,但始終不知道問題在哪兒。

如今,我知道,這位老師大概和我壹樣,從來不知道徐楊等宮廷畫師的存在,也沒看過《流民圖》,更不知道有壹副《千裏江山圖》謂之中國傳統;同時大概也忽略了即便是油畫也是有山山水水,各類“無聊”靜物的。可為什麽太多人能從梵高的《向日葵》裏看出熱情,在《齊白石》的蝦裏看不出逸然呢?

現在想想,當畫作是以取悅他人為主時,是要用高超畫技從眾的;可當畫作是為了取悅自己時,真情緒是要出妙筆的。兩者兼顧者,必是要成經典的。

身臨其境的定位觀看

丹青先生說:歐洲最好的畫不是油畫,而是濕壁畫。

可惜,我從未出過國,沒去過歐洲,更沒現場看過濕壁畫。看過的,只是印刷品。

想來壁畫的特別,並非簡單的畫載體不同。更重要的是它會根據教堂內部的結構、周圍的環境裝飾等進行創作,所以這些壁畫,是教堂的壹部分,和周圍的壹切都是融為壹體的。若是將他們剝離開來,即便搬進最高級的美術館,那意思也會差了幾分。

想來陳先生在聖馬可教堂看到安吉利科留在那壹間間經房中的壁畫,驚得靈魂出竅,也是很好理解了。因為大概在那壹刻,原場景要帶著靈魂穿越壹把了。

想起木心先生說起《紅樓夢》裏的詩詞: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穿越時光去看

在談到古希臘雕塑那壹期時,丹青先生引用了魯迅先生壹段話:

例如希臘雕刻罷,我總以為它現在之見得“只剩壹味醇樸”者,原因之壹,是在曾埋土中,或久經風雨,失去了鋒棱和光澤的緣故,雕造的當時,壹定是嶄新,雪白,而且發閃的,所以我們現在所見的希臘之美,其實並不準是當時希臘人之所謂美,我們應該懸想它是壹件新東西。

這段話很有趣,也有點點諷刺,當然,這是魯迅的專長。

現在總有人沒頭沒腦的熱捧“老東西”,說什麽有時光親吻過的味道。但很多人大概沒意識到老東西和舊東西根本就不是壹個概念。即便是老東西,那也可能是新的。而值得追捧的老東西,是新的時候好看,舊的時候又是另壹番模樣的好看。舊東西,可就不壹定了。

有關感受

曾問過朋友:“如何判斷壹幅畫是不是好畫。”

朋友答曰:“妳看著喜歡它就是好畫。”

誠然,藝術其實就是很主觀的東西。有人認為杜尚丟個小便器進展覽館是藝術,但也有人不買賬。所以,很多時候,藝術予妳最大的價值就是它能帶給妳的感受。

有關感受,書中有幾個地方讓我記憶深刻。

陳先生說木心先生去看過古希臘雕塑展之後回來壹言不發,聽古典樂的時候也壹言不發,問他為什麽,他回答:“還要說些什麽呢?”

相信,當壹個人真正用心感受事物時,是無言的,因為沒有語言能形容內心的感受,至少,不能盡然。

不知道人對自己心生歡喜的事物是不是都會帶有壹點敬畏的心理,或多或少的。

當妳喜歡壹個人時,在TA面前總是手腳不知該往哪裏放,該說什麽話;

當妳在乎壹件事時,妳謹慎認真,患得患失,果斷也變得優柔;

喜歡壹個節目壹本書,妳反反復復地看,認認真真琢磨,打開合上輕手輕腳,珍惜異常……

這是人的主觀感受。

畫,是壹樣的。

有些畫妳說不出哪裏好,但就是看著喜歡,或者看著能給妳強烈的感受。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最後濃縮成壹個字:好!

所以丹青先生寫到劉曉東看到梵高那副海邊的漁夫凝視許久,最終也只能爆個粗口:cao,畫得太好了。

如果妳再問他多的,大概也說不出來了。因為和內心的感受比,言語,太蒼白了。

書中有這樣壹句話:藝術頂頂要緊的,不是知識,不是熟練,而是直覺,是本能,是騷動,是嶄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說,其實,是可貴的無知。

丹青先生說它喜歡《千裏江山圖》,也喜歡《死亡的勝利》。在過去那個沒有照片沒有電影的年代,畫的媒體功能可能勝於藝術功能,否則西方也不會有那麽多經典畫都是宗教畫了。什麽媒體功能呢?“中國古人看到《千裏江山圖》,真的相信太平世界,歐洲古人看到《死亡的勝利》,真的相信地獄和天堂。”

在有信仰的人心裏,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心去感受畫作,所以陳丹青看勾畫精細的地獄壁畫不害怕,看線條都畫不準的敦煌魏晉壁畫卻會害怕;某個美國抽象畫家去看《格爾尼卡》,壹進展廳給嚇得退出來;法國某總統去西安看秦始皇兵馬俑,壹進去就退出來,說嚇壞了……所以,不同的人對同樣事物的解讀未必壹樣,但好在有感覺,就像史航在序言裏寫到的:“親切和陌生,都不是麻木。”沒感覺,大概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