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拜有講究,“寺”和“廟”究竟有什麽區別?
隔道不下雨,百裏不同風。
俗話說到什麽山頭唱什麽歌,進什麽寺廟拜什麽佛。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聽過或外出的時候見過各種各樣的供奉神佛的地方,而對於這些地方,我們總是統稱為?寺廟?。
但是在古代,?寺?和?廟?並不指同樣的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內涵,如果進錯了?寺廟?拜錯了菩薩,那是要鬧笑話的。所以,正確區分兩者的不同,對於我們日後的參拜還是很有意義的。
寺?:從政府機構到佛門之地今天的我們常將?寺?和?廟?連在壹起,看作壹個東西,但對於單個的?寺?來說,也並不影響我們對它們的認知,通常理解為出家人日常活動和敬拜佛陀和菩薩的地方。但是在古代,兩者非但不同,而且?寺?也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那個東西,而?廟?更是和佛教沾不上邊。但漢字的變遷及其內涵的變換也是在長久的歷史活動中實現的。
在古代,尤其是秦漢時期,?寺?並不和佛教有關,而是壹種政府機構。《說文解字》中記載:?從寸,之聲。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寸?字表意,指代執法的程度。因此?寺?就是壹種政府機構,如果大家經常學習歷史或是看古裝劇的話,應該會熟悉幾個經常聽見的詞,像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等,而這些機構的長官往往稱為?卿?。
而且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職責,大理寺負責刑事案件的審核、查探等壹切有關刑法的事情;而太常寺則負責宗廟祭祀、禮樂制度的制定,還有風俗節日的頒發等事情;光祿寺便是負責朝廷的錢糧預算制定,官員的薪酬發放等事務。曾經各司其職的?寺?,如何會出現在我們所見的佛門之地呢?
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從漢代傳入中國,而壹般公認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即公元67年。第二年,漢明帝派人訪求傳佛的使者,後來從印度帶來的經書和佛像,同時歸來的還有壹些印度僧人當時白馬馱經,因此中國第壹個佛教寺院?白馬寺便誕生了。
而在日後佛教的發展中,白馬寺也被視為?天下第壹寺?,不過此時佛教主要還是為朝廷服務,因此,白馬寺也可被認為是政府機構。隨著社會的發展,佛教在中國不斷傳播,各種寺廟的興建,?寺?便開始逐漸退出官方的色彩而走向民間。
杜牧有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裏的?寺?就是指佛教的寺院,而這句詩也透露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在唐朝之時,儒釋道三家並行發展,而禪宗的興盛更是使得佛教的中國化向前進了壹大步,改變以往繁瑣的佛門儀式,使得佛教更為大眾化。?寺?的政府色彩也漸漸被淡忘,而寺院也就成了我們所理解的佛家的供奉之地,以及僧人居住修行之處。
祭祀之?廟?到神佛之?廟?
談起廟,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像我們常說的土地廟、關帝廟等,但是古代的廟並非什麽神佛的供奉之地,而是祭祀之所。在儒家的文化裏更多的側重宗廟文化,孔子說:?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
而《說文解字》中記載:?廟(廟),尊先祖也。從廣,朝聲。?也就是說,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有?家廟?、?宗廟?的說法。因此,古代的?廟?,在更大的意義上來說是指代祭祀祖先的地方。普通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祠堂或家廟,而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則叫太廟。
因為具有祭祀的作用,便有了參拜的方式,而且?廟?裏供奉的往往是某個宗族的祖先,可以說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廟?的獨特作用便漸漸地與壹些歷史名人聯系在壹起並與壹些宗教崇拜的神社逐漸融合,人們為了祈求平安福氣便建廟供奉這些人物,於是就有了我們常見的土地廟、關帝廟、城隍廟等。
在正常情況下,廟的規模並不是很大,小的廟可能只有壹個小屋子,裏面供奉著某個神人的塑像,而那種在某個地方比較有名的廟往往會比較大,規模堪比壹些著名的寺院。所以,無論妳是祭拜的對象還是建造的規格,?廟?和?寺?都不相同,那麽這二者又是如何聯系在壹起,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寺廟?呢?
從?寺?和?廟?到?寺廟?
我們可以看到。從對象上來看,寺院裏廟供奉的是佛教的菩薩佛陀等,而廟裏供奉的如果不算是曾經的祖先的話,多是本土的某些歷史人物或是道家的神人。
而從活動內容上來看,寺院主要是修行之所,而廟宇裏則註重祭祀,祈禱,因此二者的功能也不盡相同。如果要仔細研究的話,?寺?和?廟?也是有些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是某種宗教神話的聚集地。
但是社會的發展總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寺?和?廟?的作用也是如此。雖然佛教是外來的宗教,但是在中國長時間的傳播發展過程中,逐漸與中華文化融合,而且佛教的普遍發展,已經不能再關起門來搞修行,民眾的需求使得人們逐漸把佛教的佛,與道教的神相提並論,寺院開始出現了與廟宇相同的祭祀、祈禱文化。
因此在逐漸統壹的活動中,盡管供奉的對象各有不同,但?寺?和?廟?已經被綁在得了壹起,而有了?寺廟?之稱。
無論古人將這些東西分的多麽清楚,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民對這些東西的普遍接觸與參與,他們並不會管那麽多,祭拜的目的是為了祈求福氣平安,無論是佛還是菩薩,是祖先還是什麽聖母娘娘,自己的虔誠總不會受到神明的怪罪。
但是時至今日,當我們再進寺廟之時,虔誠是對宗教的尊敬,天下之事終究還是不能依靠這些神明,盡管他們能給我們壹定的心理安慰,可是某事在人,要想達到自己的目標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