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杯是怎麽做成的?
制陶原料選定配制後,這就進入制陶工藝的最關鍵的壹個環節——成型。我國古代成型方法包括人工成形、輪制等。手工成形可分為(壹)是捏塑法,壹般適用於小件陶器;(二)模制法,就是將泥料放入有形狀的模子裏,待半幹時取出而制成陶坯的過程,是壹種較原始的制陶方法,適用於特殊器物來采用局部模制法,如龍山文化中的圓錐形陶模作為袋形足的內模,現在臺灣高山族至今還保留有這壹種成形方法;(三)泥條盤築法也叫泥條圈註法、泥條盤築法或泥條泥成法等,這是壹種原始的陶器成形方法,先將泥拉長成條狀,按器型大小將泥條圈起來,壹層壹層地疊上去,然後用拍子拍打,使之成形。用這種方法制成的器物,內部往往留有泥條盤築的痕跡,給人以古拙感。這種方法在新石器時代都已在使用。
輪制是古代較為進步的壹種制陶工藝。它是將原料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其快速旋轉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點是器形規整,厚薄均勻,陶壁表裏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輪紋,器底往往有線割的偏心紋。這種工藝大體出現於大汶口文化晚期,興盛於山東龍山文化時期。
陶器坯體成形以後,還要進行修飾:首先,濕手抹平;從作坯體開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過早因幹燥而裂,同時可使坯表面平整並且可接合縫條,填補毛坯空隙。但不宜蘸水太多,否則會使泥坯軟塌;其次是拍印,這樣使坯體整體結實有紋飾,分段用的器物也在這壹過程加以粘接修飾的,用拍子打光,使高低不平的坯體表面填平補齊,並使泥料中的片狀礦物平行於坯體表面,增加光線的平行反射,減少散射,進而出現光澤。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彩繪進行坯體裝飾。
在制陶過程中,完成坯體成形和修飾之後,還不算成品,還得進行焙燒。陶器燒制水平的高低,取決於人們對火候的掌握,陶窯的發明是人能在較高的技術水平上控制火候的表現,但考古資料來看,最原始的焙燒方式可能是露天架火焙燒,目前所見的陶器大多是在陶窯內燒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