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幕後制作
劇中人名
這些名字的來歷,要麻,他是四川兵,喜歡麻辣;而不辣(鄧寶)是湖南兵,能吃辣;孟煩了,煩惱了卻嘛;上官戒慈來源於《牡丹亭》(第十壹出:慈戒);張立憲是蘭曉龍朋友,天天等蘭曉龍用他名字,就用了;龍文章是段奕宏自己起的名字,就是偷來的名字,顯得他有身份,什麽都知道壹點;康丫就是沖著老康(導演康洪雷)來的。迷龍來自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電視劇開頭,是淡黃色鮮花下壓著壹張信紙,寫著“獻給為我們這部戲付出生命的兄弟”,這讓人想起《團長》拍攝中的兩次事故:煙火師被炸身亡和廊棚坍塌所造成的多人受傷。 事故發生後,輿論嘩然,導演康洪雷承受了巨大壓力。他坦言自己壹連8天沒合眼,劇組甚至壹度停拍。他說:“這是我到現在都不能原諒自己的事情。”總制片人吳毅承認,兩次事故,損失900萬元。
劇中從始至終遠征軍使用的斯登沖鋒槍並未裝備遠征軍,第壹次出現是在1942年6月的迪耶普奇襲戰,1944年才正式裝備英國陸軍。不可能在1942年4月就裝備東南亞的英國軍隊和中國遠征軍
《我的團長我的團》雖也是“康家班”的男人們再次集結,卻不同於《士兵突擊》清壹色的全男人,導演康洪雷精心加入的兩個女性角色。
該劇以1943年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作戰為背景,描寫了中緬邊境上壹群潰兵用血肉之軀抗擊日寇的壯烈故事。這部由全劇組的成員用生命和鮮血鑄造的大戲。戰爭戲至少占了全劇的40%,幾乎涵蓋了中國遠征軍歷史上遭遇的所有戰爭形態:遭遇戰、阻擊戰、攻堅戰、沙盤戰、對峙戰、渡江戰等,以南天門戰役告終。和電影《集結號》壹樣,該劇請來了韓國的特效團隊。為了真實反映那段歷史,劇組的美術、道具等部門已經先後幾次到雲南看景。
川軍團集合拍攝地:昆明郊區。
怒江邊阻擊日軍拍攝地:雲南騰沖。
《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和《生死線》的關系,這是三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又相對獨立的故事。《團長》裏中的孟煩了後來在解放戰爭中被俘,成了七連(即鋼七連)的第六百個兵。
電視劇靈感直接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川軍南下入緬抗日的英雄事跡。從1937年9 月起,川軍派遣7個集團軍、約300萬人開赴抗日前線,傷亡達64萬人之多。其中南征的將士,在抗戰後期進入滇緬,打得虎虎生威。但這段背景,卻鮮有作品提及。
劇中有很先進的武器裝備,手榴彈、機槍、手槍等也都是大有來頭。該劇中還有按美軍的C46飛機1:1比例做出的飛機,美式坦克、吉普也都是按1:1的比例做的。除此之外,煙火等營造的戰爭場面效果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