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鈞窯瓷器的特征
清代鈞瓷可分為兩個活躍期:壹是康雍時期,二是光緒年間。
清代,整個制瓷工藝已達到較高水平,南方瓷業生產有了更進壹步的發展,尤以景德鎮為甚。此時景德鎮設禦器廠,專燒宮廷用瓷,並仿燒宋代名瓷。特別是雍正皇帝對宋代名瓷十分青睞,因此,宮廷不僅大量收藏宋代流傳下來的名窯瓷器,而且還命景德鎮禦器廠進行仿制。在仿制過程中,以仿鈞最為成功。
據史料記載,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景德鎮禦器廠協理陶務的唐英曾派廠署幕友吳堯圃來禹州調查鈞窯器釉料配制方法。這說明清朝宮廷對仿鈞的重視,同時也說明唐英仿鈞之時,禹州的鈞窯可能有少量燒制者,但已不能生產上乘的貢品了。
清代後期,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入侵,使中國陶瓷業受到嚴重打擊。為了挽救我國的陶瓷工業,民族工商業者在清王朝提倡的“振興實業”的口號下,創辦了壹些新式瓷廠和公司。光緒五年(1879年),神垕鎮陶工盧振太、盧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受古玩商人高價收買宋釣的影響,立誌恢復鈞瓷。經過多年反復試驗,終於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出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鈞器。他們還用悟火(還原焰燒成)方法,用風箱爐燒制小件仿宋鈞瓷。盧氏第三代藝人廣同、廣東、廣華、廣文等為恢復鈞瓷矢誌不渝,終於使失傳已久的鈞瓷於清光緒年間恢復生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禹州知州曹廣權為給慈禧太後祝壽,征集工匠在州衙內設窯燒造鈞瓷貢品,做了鈞瓷爐、瓶、盆、壽桃等36件壽瓷上供。這些壽瓷形神兼備、瑩潤超玉,慈禧太後稱贊不已。從此,鈞瓷又登上藝壇,進入宮廷,受到多方重視。
審視清朝的鈞瓷,當著意於“飄逸”的風格。主要因苑絲縷、火焰青、火焰紅等釉色為代表的流散、飄灑狀,與唐、宋、元、明各時期的鈞瓷相比,其色斑活而透變、變而有幻、幻而有樣,瀟灑飄逸,隨人意現,無羈無絆,故人們稱“飄逸”為清代鈞瓷的主要特征。
總之,清代鈞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致力釉色的突破,在南北方文化的撞擊中,完善了北方粗獷豪放的造型、典雅古樸的釉色,透射出壹種“飄逸”之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