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些隕石看上去像爐渣?
因為隕石在這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巖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這種熔融體的形狀千姿百態。概括地說,遺留在小天體外表的變質熔融體就是小天體的熔殼、熔坑和熔槽。沖擊過多,造成形狀像爐渣。
當壹顆小天體遭到成千上萬顆礫石或砂塵顆粒撞擊以後,所產生的大量的局部性的小熔融體,就會疊加起來而構成小天體的外殼。
壹般地說,撞擊力越大,所產生的熔融體也就越大,建造出來的小天體的外殼也就越厚。通常在隕石上見到的小天體的外殼的厚度都在數毫米、數厘米以上。看壹看新疆的大隕鐵,那厚厚的外殼就是經歷了成千上萬顆礫石、砂塵顆粒撞擊建造出來的。
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球粒構造向無球粒構造轉變,當然,也可以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
小天體墜落地面即為隕石。當其經過地球大氣層時,與空氣產生強烈摩擦,在高壓高溫作用下,其外表常常會熔融變質,冷卻以後,就會在隕石的表面生出壹層厚度約為壹毫米的熔殼。
擴展資料
隕石根據其內部的鐵鎳金屬含量高低通常分為四大類:石隕石、鐵隕石、石鐵隕石、玻璃隕石。石隕石中的鐵鎳金屬含量小於等於30%。石鐵隕石的鐵鎳金屬含量在30%——65%之間。鐵隕石的鐵鎳金屬含量大於等於95%。玻璃隕石不含金屬成分。
大部分隕石是球粒隕石(占總數的91.5%),其中普通球粒隕石最多(占總數的80%)。球粒隕石的特點是其內部含有大量毫米到亞毫米大小的矽酸鹽球體。
球粒隕石是太陽系內最原始的物質,是從原始太陽星雲中直接凝聚出來的產物,它們的平均化學成分代表了太陽系的化學組分。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是1976年隕落在我國吉林省的吉林普通球粒隕石,其中1號隕石重約1770公斤。
無球粒隕石、石鐵隕石和鐵隕石統稱為分異隕石,它們是由球粒隕石經高溫熔融分異和結晶的產物,代表了小行星內部不同層次的樣品。這些小行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分三層,中心為鐵核(鐵隕石),中間為石鐵混合幔層(石鐵隕石),外部是石質為主的殼層(無球粒石隕石)。
世界上最大的鐵隕石是非洲納米比亞的Hoba鐵隕石,重60噸。在我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青溝縣境內銀牛溝發現的鐵隕石,重約28噸,是世界第三大鐵隕石。
百度百科-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