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有空不二

有空不二

有與空是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佛法討論的重點。 有空不二 與 依有明空 同是大乘佛法般若中觀體系的思想綱領。

語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經中,色、受、想、行、識合為五蘊。是佛教對世間壹切生滅現象所作的歸納和概括說明。意思分別為:

色——聚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因世人對事物喜歡從形狀與顏色上去分辨認知,為方便,佛教在這裏以色代指所有物質。

受——面對順境或逆境所產生的情緒。

想——接觸外境時,內心攝取外物的影像並付予的思緒過程。

行——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

識——精神領域的統覺作用,有明了事物存在與發生之間關系的內涵。

在《心經》中,五蘊代表 有 的存在,與有相對的便是 空 。在世人眼裏,總以為 有 與 空 截然對立,認為有非空,空非有,或有在空外,空在有外。而佛法中是如何認知的呢?

1.佛對“有”的詮釋

在常人觀念中, 有 ,與“實在性”聯系在壹起。在自我認知體系,覺得 有 是實實在在的,事物本身的存在。

佛法中認為,人類對 有 產生的實在感,是 “自性見” 的表現。 自性 ,可理解為自體,具有實在,恒常之義;並含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的意思。而以般若中觀的智慧進行觀察,所謂 有, 只是 緣起 有,(緣在這裏指事物形成的條件)世間壹切 “有” 的現象,都是眾緣所 生 ——任何壹種有為現象的存在都是由眾多條件和合形成,是 條件決定了“有”的存在 。

所以, 緣起 與 自性 勢不兩力,世人不了解“有”的 緣起性 ,才會出現 自性見 與 實在感。 若認識“有”的緣起性,必能了知其 本質 為 無 。

自性——以“有”的現象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

緣起——以“有”的壹切為條件有,條件成,條件規定

因此, 緣起 的“有”不是本來如此,更非恒常實在的“有”。從此推出,對“有”的實在感是錯誤的。

《大智論》卷十二將“有”分為如下三種:

壹.相待有 ——即相待而存,離開相待對象就不存在。如《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其中,壹旦某個條件不再,相對的條件也便不見。

二.假名有 ——(假,借用之意)事物存在都是借用壹個名稱安立,隨不同因緣安立各自名稱。比如 桌子 ,並非本來就有,因木頭、油漆、釘子、技工等條件組合而來。離開這些條件, 桌子 便不存在。而當初名其為 椅子 ,它便叫 椅子 。所謂桌或椅,不過是壹個由人安立並沿用至今的 假名 ,其本身不具實在性,乃至世間壹切都是借名安立,借名而用。

三.法有 ——世間萬物的名稱雖是假名安立,但除名稱外,尚有種種因緣而形成的現象。如桌子,雖是條件組合而成,但這 現象 是 存在 的,並具使用功能。所以,這些因緣雖了無自性,但 現象顯現了其存在 ,這因緣而生的“有”,便是法有。

《金剛經》中,有首著名的偈頌: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便是佛陀對 有 的實質進行精辟透視性總結。

其中,“有為”指生滅,造作的壹切現象。世間壹切現象有如夢、幻、泡、影、露與電。夢境虛假不實;幻境如魔術,雖真切出現,假相宛然,但空無自性;泡華而不實,瞬間即逝;影由光而顯,光去影失……所以諸法(世間所有的存在)但隨緣現,緣散即無。如露亦如電更說明諸法存在的短暫性。應作如是觀則警醒世人以這些認知去看待“有”的壹切—— 有即是空!( 在理解時,往往忽略此中的“有”指五蘊——色受想行識 )

? 二.佛對“空”的詮釋

世人通常以為“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於是, 有 與 空 相互對立。既然 有, 必定不是 空; 既然 空, 必定不會 有。 但以般若中觀分析, 空有壹體 ,並非截然對立。所謂 空 ,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待事物毀滅之後才是空;所謂 有 ,是緣起有, 有的當下是自性空 。因此,佛法殊勝便在於——依有明空,有空壹體。

《大智度論》卷十二中,將空分為如下三種:

壹.分破空

又稱析空觀,它通過對“有”的分析,由粗而細,由細而微,對五蘊色身進行分析。發現在五蘊色身中所謂的“ 我 ”了不可得,從而提出“我空”。但分析到物質或精神不可分析的部分時,提出“極微說”,認為此極微法“實有”而形成。“我空法有”的思想意義在於破除“我執”(執念現象的自我存在),至於物質現象,《唯識二十頌》對此進行破斥:只要有體積,便存在東西南北上下六方,就還可分析,由此否定極微說。

二.觀空

從觀想的層面認識“空”,如那些 瑜伽行者 進入止觀狀態時,能隨觀想顯現種種境相。修火觀成就時,所見之處皆是烈火;修水觀成就時,所見之處均是大水……再如“杯弓蛇影”的典故中,主人翁得知真相病情立刻痊愈如初。觀想中的水火,典故中的蛇影雖不存在,但在觀想境界裏,仿佛現實般歷歷在目。正是從觀想顯現的境相中,唯識宗師證得了 外境無實,隨心所現 之理。但觀空者雖破除外境實有的執著,卻落入 心有境空 的偏執。

三.自性空

世間外道由於不了解諸法的緣起性,在接觸事物時,難免出現 “自性見”。 而“自性”與“緣起”不能並容。《中論·觀有無品》中說: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生,即名為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大意為:緣起是作法,由眾緣所作而成;自性乃無作,自己有自己成,不待眾緣便可成立。因而中觀學者認為:緣起必然無自性,此為自性空。

《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從自性空進行詮釋。 色,非世人所執的自性色,乃因緣所生的色;空,也非世人以為的壹無所有的頑空,或人死如燈滅之類的斷見,乃是不礙緣起的自性空。

《中論·觀四詩品》說:未曾有壹法,不從因緣生,是故壹切法,無不是空者。《十二門論·觀因緣門》也說: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

色是緣起的,其本質為無自性,為空。 因此,《心經》將之概括為色不異空,色即是空。

三.空即是色的理解

相對而言,色即是空比空即是色好理解。世人認為空即是色說不通。

造成這種看法的原因:把“ 空 ”理解為頑空,中觀所說的空乃是自性空(可對照“有”的無自性而理解),並不否定緣起假相。《中論·四諦品》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緣起法是無自性,是空,並不壞緣起的假相。 **所謂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 因此,色不異空,空亦不異色;色即是空,空亦即是色。由此,世人心中對立的有與空二法,得到了統壹。

? 四.有空不二的作用

有空不二的思想是為了遣除世間 有見 與 空見。

世人不了解“有”,才會對有的壹切生起錯誤認識,進而執著不舍,導致人生種種煩惱。

“色即是空”正是幫助我們透視“有”的本質,透徹其虛幻、無常、無自性、空的本質。倘能具備這壹認識,便不再因 有 及 有帶來的問題 而煩惱,不為物質所累。

“空即是色”是為了幫助那些不了解 緣起因果 的人,他們認為世間壹切即是虛幻的,終要歸於毀滅,生活沒有價值可主,沒有意義值得追求。由此,導致虛無主義的觀念或無目標而極度苦悶走上絕路,或放縱身心,為所欲為……空即是色告訴世人,萬物雖空無自性,但緣起因果還在不斷延續中,無始無終。因此,我們的善惡行為都會帶來相應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