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普通話和臺灣的國語

普通話和臺灣的國語

各種情況表明,作為“國語”的壹種變體的臺灣“國語”,已經是壹個可以肯定的事實。它有壹個有代表性的社會使用面,被稱作"臺灣新生代"、"臺灣知識分子"。也有同標準同語對立的整體牲,這是最重要的壹點,盡管具體描寫起來不容易把握,最能直接感覺到的,是臺灣“國語”的語音特征。

A、 語音特征

因受方言的影響發音不規範

1、 無翹舌音聲母,壹般都念平舌音聲母Z、C、S。

2、 鼻音聲母N和邊音聲母L分不大清,壹般多念成L聲母。

3、 把齒唇音聲母F發成喉聲母H,"農夫"讀成了"NONG HU"。

4、 如韻母把不圓唇元音發成圓唇元音。"知道"讀"ZU DAO","吃飯"讀"CU HAN"。

5、 極少兒化韻。

6、 少輕聲。

7、 聲調比較短促(受某些方音的入聲影響)。

8、 個別字音與普通話不同(有些受古漢語影響)。如連詞"和"念"HAN",學說"我HAN妳"

然而,臺灣“國語”語音特點固然是很突出的方面,但決定系統對立的因素,主要還是詞匯和語法這兩方面。這是因為國語的語音規範比較明確,歷來的"識字"教育又有"正音"的傳統,說話人在語音上的規範意識比較強。而在詞匯和語法上,規範模糊,人們的規範意識也比較弱,異變發展在這方面要快壹些。

B、 詞匯特征

在語言變化過程中,詞匯是最活躍的部分。兩岸由於政治制度,語言環境、社會文化都相差很大,加上長期隔絕不相往為,詞匯上表現出很明顯的"詞語差"。比較兩岸詞匯現象,顯示出臺灣“國語”特色的大致有6種情況。

1、 可感覺到不是大陸普通話詞語,但理解上不形成任何障礙。

如"速食面、錄影帶、計程車、腳踏車、冷氣機、易開罐、人造皮、服務生、存款薄、影評人、店員、郵差等。

2、 字面義似乎很清楚,實際不然,往往引起誤解。

如:張老師(泛指心理學老師或可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人)、街口(義為BLACK)、機車(摩托車)、公車(公***汽車、非公家車)、本科(學校的主要學科,對選科而言),先進(在"各位先進"壹語中指在座的聽眾)。

3、 借助於上下文或詞素、詞義組合上都難理解的。

如:清湯(指女子直而齊耳的短發,有"清湯掛面"壹語)。E型女性(壹切都追求Excellent的女性);K書(用功讀書)。天婦羅(壹種外頭裹有澱粉壹類東西的油炸食品)。寡占(壟斷),出缺(主管人有事有病不在職),組織人(忠於職守但缺乏主見和創造性的職員)等等。

這部分還可包括壹些國語口語中常用來講閩南話和客家話的方言調。如:查博人(男人),查某人(女人),才調(本領),三八(神經質、不正經),伴手(禮物),也有借用日語、英語的詞。如便當、看護婦,派對,秀等等。

4、 臺灣和大陸都有、都用的詞語,但使用習慣和頻率不同。 如:a、民眾、杯葛、國樂、幼稚園;b、提升、檢討、愛人、高姿態、高工、販賣、成長、品質。這兩組詞,在兩岸出版的詞書裏都可以找到。區別在於:第壹組在普通話中都有了代替詞,現在基本不用了;第二組在臺灣“國語”和大陸普通話中都是常用詞,但詞義、使用範圍和習慣都有所不同。如:"提升"在臺灣“國語”裏可以有"知識水平的提升"、"國民素質的提升"等說法,相當於普通話的"提高"。再如"檢討"臺灣指總結經驗之義。"愛人"臺灣指情人。還有"高姿態"指姿態甚高,頗難與人合作。"高工"臺灣多指高級工業學校的簡稱,不指職稱。"販賣"在臺灣“國語”中甚至流行"販賣……生活"這樣的用法。有些只是屬於中性詞,沒有貶義色彩。

5、 保留古漢語詞較多。

6、 吸收大陸普通話、閩南話、上海話、廣東話的壹些詞。

詞語變化同社會變化緊密聯系,隨著兩岸交流的擴大,詞語也相互滲透。如"泡妞、套牢、老公、愛心、作秀、觀光、動作、知名度、連鎖店、單身貴族"等已在大陸流行開來。"策劃"原是貶義的,現在普通話中也有了中性色彩的用法。而臺灣國語也吸收了壹批普通話詞語。如:抓、摘、反思、水平、對口(臺灣“國語”地區只用於"對口相聲")等等。"緊張"壹詞,除***有義項,普通話還用於貨物、商品的供應不足,這個義項臺灣“國語”原來沒有,現在也見於口語和書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