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暴力的群體極化
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研究發現,網絡對許多人而言,正是極端主義的溫床,因為誌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上輕易且頻繁地溝通,時間久了,就會讓人逐漸相信這個輿論場。有些人在群體意識下,往往走向極端,或者鑄成大錯並帶來混亂。
湖北網民“我是壹個兵”坦言,隨著網絡力量越來越大,加之現實訴訪渠道的高成本,以及確實存在的推諉“踢皮球”問題,壹些“傷透了心的”上訪者轉向網絡上訪,這樣壹方面會引發網友關註的疊加效應,另壹方面會把自我沈積多年的冤屈放大、引燃。特別是在發生“群體性事件”時,網絡往往成為進壹步加劇流言傳播的工具。如果政府部門沒有及時公布真相,其公信力將大為降低,隨之而來的網絡群體極化問題則可能存在諸多不可預知和難以控制的因素。
分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形成的原因,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的壹些新聞傳播學和法學專家認為,壹方面,網絡的匿名性使得壹些人在個體身份模糊的狀態下沈浸於壹種“法不責眾”的群體心理;另壹方面,帶有“網絡黑社會”性質的網絡推手、網絡打手或者網絡“意見領袖”對網絡事件推波助瀾,甚至控制網絡事件使之朝著某個預定的軌道發展。
除此之外,推動網絡群體極化的另外壹個原因是,在某壹網站所聚集的網民具有較大的同質性,從而獲得網絡群體認同感。因為沒有人知道網絡群體的確切規模,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傾向於把意見群體的力量誇大,從而完成自我肯定。並且這種自我肯定還會很快地復制,以致事實本身常常被淹沒於口水之中,導致情緒型輿論在網絡中不斷擴張。比如楊佳襲警案,網絡論壇中很少有對6位無辜警察的哀悼,相反,卻有很多人為殺人兇手叫好,甚至把楊佳稱為“大俠”。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認為警察的生命同樣是寶貴的,楊佳襲警這種暴力維權是偏激的、傷害無辜的。但是當他們看見網絡論壇中大多數網民在為楊佳叫好,理性的聲音卻遭到謾罵時,便選擇了沈默,把想要說的話都咽了回去。
北京陳默網絡危機公關機構首席策略官陳默、社會心理學博士陳陽等人分析說,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導火索”往往是同情弱勢群體、仇富仇官和憎惡貪汙腐敗的混合心理。正確地看待和思考這些偏激言論,有助於執政黨在“網絡問政”平臺中把握社會民生導向、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時也能使網絡起到社會情緒的“疏導器”和“減壓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