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有幾次會戰,戰果如何
1):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壹年)3月至9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同蘇、美、英及東南亞、大洋洲各國結成反法西斯統壹戰線。是年1月,在美、英兩國建議下,設立中國戰區(最初包括中國、泰國、越南和緬甸北部)統帥部,3月,日軍進攻緬甸(時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守軍告急。中國以陸軍第5、第6、第66軍為主***10萬余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1路,在司令長官羅卓英指揮下,進入緬甸與盟軍並肩作戰。 8日,日軍第15軍在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指揮下登陸仰光,分路北進。壹路以第33師團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東岸進攻卑繆:壹路以第55師團由勃固向仰曼鐵路北犯東籲、彬文那,企圖切斷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8日,日軍第55師團先頭部隊在彪關以南與第5軍警戒部隊接觸。第5軍騎兵團給日軍以奇襲後轉移至鄂克春地區。接著日軍又發起進攻,經激烈戰鬥,鄂克春失陷。日軍繼續向東籲進攻,與第5軍第200師發生激戰,雙方均有重大傷亡。日軍壹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師向北轉移。此時,第5軍新編第22師由黎達誓方向反擊,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雙方在斯瓦河畔對峙。4月11日,日軍第55師團和增援第18師團各壹部向黎達誓進攻,經激烈戰鬥,新編第22師逐次轉移至彬文那。日軍進犯彬文那地區,被第5軍第96師擊退。後因右翼英軍後撤,陣地突出,第5軍各部放棄彬文那向密鐵拉、敏建方向轉移。16日,日軍第33師團在突破英軍陣地後,將英緬軍第1師及戰車營壹部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第66軍新編第38師壹部馳援,與日軍鏖戰兩晝夜,擊斃日軍1000余人。 日軍攻陷東籲後,以第56師團分向毛奇、雅多進攻。第6軍先後在毛奇、壘固、和榜、雷列姆地區阻擊日軍,並在薩爾溫江以東的緬泰邊境地區,對日軍進行作戰後回國。第200師在和榜地區阻擊日軍北犯,並克復東枝。在轉移途中與日軍發生激戰,師長戴安瀾受重傷後犧牲。此後第200師、第96師經騰沖、維西向怒江東岸轉移。第5軍直屬部隊、新編第22、第38師經太洛、新平洋轉移至印度東北邊境雷多地區。 日軍於24日攻陷雷列姆後,旋即分兩路向臘戍突進,第66軍逐次回援,節節失利,日軍直向中國國境逼進。此後,退回滇西的遠征軍與滇西第11集團軍各壹部在龍陵、騰沖地區對日軍實施反擊,以壹部進入日軍後方遊擊,主力逐次退回怒江東岸,與日軍隔江對峙。至9月16日,戰役結束。 點評:此戰,遠征軍經壹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籲、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2):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 1942年春,日軍入侵緬甸。中國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此次入緬甸作戰失敗(參見滇湎路戰役)後,中國遠征軍壹部進入印度,編為中國駐印軍。另壹部退守滇西,擴編為兩個集團軍。1943年10月,為執行盟軍魁北克會議關於在緬甸對日軍發動攻勢和打通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決定,駐印軍在總指揮史迪威指揮下逐次集結於印緬邊境的雷多地區,準備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駐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決定以騰沖為目標對日軍發動進攻。駐緬北和怒江西岸的日軍***4個師團,轄9個步兵聯隊、8個特種兵聯隊,在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揮下實施防禦。 14日,駐印軍新編第38師擊破日軍第18師團壹部,攻取新平洋,進入緬北。12月攻占於邦。1944年初,新編第38、第22師分別攻克大白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關和瓦魯班。日軍退守傑布山隘,憑險頑抗。新編第22師在新編第38師與美軍第5307支隊(兩個營)策應下,經14天戰鬥,攻占長達10公裏的傑布山隘(參見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日軍殘部向孟拱河谷撤退。隨後第5307支隊與新抵達太克裏地區的新編第30師、第50師各壹部混合編為中美突擊支隊,繼續向密支那挺進;新編第38師向高利前進。 退守孟拱河谷的日軍得到增援,據守高利、英開塘及卡盟等地。4月末,新編第22師在新編第38師壹部配合下向日軍攻擊,經月余苦戰,於6月19日將上述各地全部攻克。接著,新編第38師向孟拱急進,新編第22師由西側向孟拱迂回(參見孟拱河谷戰役)。 此時,遠征軍第20集團軍由滇西栗柴壩至雙虹橋間渡過怒江,經月余激戰,攻克馬面關、北齋公房、江苴街等日軍據點,迫近騰沖外圍。第11集團軍為支援第20集團作戰亦以壹部渡過怒江。5月22日,遠征軍根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迅速攻占騰沖、龍陵與駐印軍會師緬北,打通中印公路的電令,以第20集團軍為右集團攻擊騰沖,以第11集團軍為左集團攻擊龍陵、芒市。6月初,第11集團軍對日軍發動全面進攻。第71軍主力渡過怒江,向龍陵進攻,激戰至21日,雙方形成對峙(參見強渡怒江戰役)。 第2軍主力渡過怒江,以壹部圍攻平戛,以另壹部配合第71軍進攻龍陵。遠征軍總預備隊第8軍於6月初逐次渡江,加入第71軍對龍陵之攻擊。與此同時,新編第38師在孟拱東北攻殲日軍壹部,解除遭日軍攻擊之英印軍第36師壹部之危,並進迫孟拱城;新編第22師連克孟拱外圍各據點,對孟拱城形成包圍。經兩晝夜戰鬥,於25日攻克孟拱。日軍殘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緬北重鎮密支那駐守日軍兩個聯隊。駐印軍與先期到達該地近郊的中美混合突擊支隊對日軍展開攻擊,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戰鬥,於8月5日攻克密支那,日軍大部被殲,少數向八莫撤退(參見密支那戰役)。 遠征軍第20集團軍對騰沖發起攻擊,日軍據險頑抗,經苦戰,於9月14日攻克騰沖,日軍全部被殲。7月13日,第1l集團軍再次對龍陵發動進攻,在第20集團軍的支援下,於11月6日攻克龍陵,日軍大部被殲,少數向芒市撤退。爾後,第11集團軍向芒市、遮放、畹町、芒友進攻。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將所屬部隊分編為新編第1軍(轄新編第38、第30師)和新編第6軍(轄新編第22、第14、第50師),經過整訓補充後,於10月15日開始南進。11月14日,新編第38師抵達八莫附近,在新編第22師和空軍的配合下,經過20余天的戰鬥,擊潰日軍第2師團壹個加強聯隊,攻占八莫。新編第30師於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日軍大部被殲,殘部向臘戍撤退(參見南坎戰役)。 第50師在芒卡附近接替新22師任務後,向南進攻,在萬好擊破日軍壹部繼續向茂羅前進。英印軍第36師壹部向喬梅方向前進。攻克南坎後,新編第38師、新編第30師分別向芒友、老龍方向進攻。新編第38師連克滇緬路(從昆明起經南坎到臘戍)沿線殘余日軍據點,27日攻克芒友,與遠征軍會師,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從雷多起經南坎到昆明的統稱)。新編第30師在新編第38師壹部支援下,經50余天的戰鬥,於3月8日攻克臘戍(參見新維臘戍戰役),續向康沙追擊,27日與第50師壹部會合。第50師另壹部與英印軍在喬梅會師。殘余日軍向景東方向潰退。至此,戰役結束。 是役歷時壹年半,國軍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余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3):密支那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密支那地區對日軍第18師團等部的進攻戰。 密支那為緬北重鎮,交通便利,地勢險要。3月上旬在日軍第18師團得到第56師團壹部增援後,以壹個聯隊主力守衛密支那,以另壹部在瑞裏、雷邦對孟拱方向警戒。 駐印軍新編第30、第50師各壹個團與美軍第5307支隊(兩個營)編成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於4月下旬由胡康河谷的大克裏出發,分兩個縱隊向密支那挺進,在擊破日軍警戒部隊後,於5月12日進抵丁克路高以西地區。第1縱隊與日軍遭遇,激戰至晚,美軍壹個營被日軍圍困。次日晨,駐印軍壹部與被圍美軍裏應外合,將日軍擊潰,乘勝進抵密支那以北的遮巴德。 第2縱隊進抵升尼,並在該處開辟小型機場後到達密支那機場以西之南圭河西岸;英軍喀欽族部隊300余人,亦在該地以北地區活動。17日,第2縱隊經過幾小時進攻,占領密支那西機場。第1縱隊與日軍機場守備部隊在密支那北側對峙中。 此時,新編第30師和第14師各壹部先後到達戰場。日軍憑工事頑抗,駐印軍指揮系統紊亂,連續幾天攻擊無進展。於是,駐印軍總部將中美混合突擊隊解散,重新部署。 5月下旬至7月上旬,駐印軍在空軍支援下,對日軍展開攻擊。因天下雨與日軍工事堅固,雙方呈膠著狀態達40余天。此間,日軍由八莫及滇西抽調兩個大隊增援。7月7日,駐印軍各部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8日以後,駐印軍總部令第壹線團各抽調壹個營作短期據點攻擊演習,其余各部繼續掘壕進攻。另由印度雷多空運壹個重炮連,增強對據點的攻擊火力,13日,駐印軍以4個團和美第5307支隊(兩個營)的兵力,在優勢空軍支援下向日軍再次發動進攻,經過艱苦戰鬥,到16日晚,攻擊部隊迫近市區。 18日,又發動攻擊,以炮兵群集中所有火力支援壹個方向,爾後轉移,支援其他方向,使日軍陣地變成壹片火海。步兵隨炮兵延伸射擊,逐巷、逐屋進攻。至26日,接近密支那市區中心。是日,駐印軍又有兩個團的兵力到達戰場。由孟拱敗退的日軍兩個大隊向密支那增援,被駐印軍第4師壹部所阻。27日,駐印軍各部繼續向預定目標攻擊。戰至8月5日,密支那市區的日軍大部被殲,僅四五百人用竹筏及泅水渡過伊洛瓦底江,向八莫方向潰退,密支那完全被駐印軍攻占。此役,中國駐印軍***擊斃日軍2000余人,俘70余人。(4):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 中國遠征軍為迅速攻占騰沖、龍陵,與駐印軍會師緬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團軍對龍陵、芒市的日軍第56師團發動攻擊。6月初,第7l軍(配屬新編第39師)及第2軍主力分由惠通橋、畢寨渡、三江口壹線渡江。第71軍第28師主力於4日攻克臘猛向松山進攻,因日軍工事堅固,久攻不下,乃沿畢(寨渡)龍(陵)大道南側向龍陵突進,10日進抵龍陵近郊。日軍據守城垣及外圍據點,頑強抵抗,戰鬥激烈。15日,第28師獲得少量補充後,再度開展攻勢,連克日軍外圍據點。殘余日軍仍據守城內外據點頑抗。此時,日軍約1500余人由騰沖向龍陵增援。第71軍第87師在龍陵以北地區予以阻擊。該師右翼為日軍擊破,側背受到威脅。同時芒市方面的日軍約600人亦向龍陵增援,與新編第28師壹部激戰於馬橋附近。至18日,日軍集中龍陵的兵力約5000余人,從21日開始向第7l軍各師進行反撲。第2軍渡江後,以第76師攻平戛,其余部隊向象達前進,並以壹部向龍陵挺進。第71軍獲得第76師壹部增援後,戰局並未好轉。與此同時,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第8軍於6月初逐次渡江,其榮譽第1師加入第71軍對龍陵之攻擊,戰局遂告穩定。28日,第7l軍展開攻擊,至7月7日,予日軍以嚴重打擊。日軍向龍陵城郊撤退並形成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