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要說明什麽?
這部片子是很難得的,我跟我爸都很喜歡的電影。我留美五年了,離爸媽很遠,我爹是很老派很傳統的人,有壹天我在微信上說,很喜歡《鋼的琴》這部片子,感覺好電影都被埋沒了,結果我爹居然回復我說,他也很喜歡這個電影,覺得看完了很感動。
頓時,我就覺得,也許這個片子要緬懷的就是這種說不出來的“通感”,聯系著中國社會進步變化中的兩代人。而給予了父輩們,過去的輝煌的壹輩人的,最溫暖的悲憐。
也許是壹種工業時代過去的挽歌,看起來唏噓。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幾處場景的設置安排,有戲劇舞臺的美術感。背景出的安排甚至超過了電影中情節和人物的表現。
這是種類似於 Edward Hopper 對於美國逝去時代的描繪,《鋼的琴》裏的時代風情畫,充滿了懷舊情緒,出現在電影的多處場景裏。
電影壹開始,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筆直地站著出現在鏡頭前,他們各自望向不同方向,雖然在相互對話但都沒有扭頭看對方壹眼。陳桂林和妻子小菊用這樣子的方式出場,既體現了他們分崩離析的感情關系,也在畫面上制造了壹種戲劇沖突。
小菊問他,“妳知道什麽是幸福嗎?”
陳桂林答,“別拿幸福嚇唬我。”
小品式的對話風格充滿了濃郁的東北味兒,但也契合了這種視覺上的戲劇感。
畫面遠景裏慢慢拉出的那兩根巨大的工廠煙囪,壹方面在形式上對應了壹男壹女的視覺構成,達到了壹種觀感上的和諧之美,同時也在心理上暗指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年代,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心理情緒和故事走向。
冒著稀疏煙圈的煙囪如地方神仙壹般地註視著這片土地上男人和女人,各家的悲歡離合都凈收它的眼底。但它只是默默地看著,不做任何評價。因為它知道,自己已經是時代的淘汰品,而土地上人們所經歷的歡笑或淚水也不過就是時代轉型時期裏的必經過程。這過程不能說其好壞對錯,只能遠遠地看著,多讀出壹份溫馨,試著用笑去化解淚的苦澀。
另壹個時代風情畫的描繪發生在陳桂林拜訪汪工之前,他來到潛水池塘旁邊炸魚,想用不要錢的魚作為見面禮去請教汪工。
對於這個畫面我個人十分有感情,作為八十年代後期生人的我們都沒有機會親眼見到這樣的場景,但這種炸魚吃魚的活動充滿了父母親對上壹輩人的描繪裏。
我的外公也是壹名金屬冶煉廠的工人,在母親的回憶裏,父親帶著孩子們去荷塘裏炸魚補貼家中夥食的故事既是心酸的過去,但也是甜蜜的記憶。
陳桂林炸魚的這片水塘已是荒草叢生,毫無生氣,眼看就是這段靠天吃飯的時代尾聲。這裏的自然環境已在奄奄壹息的邊沿,看來再過幾年,經濟發展帶來的工業汙染就會將這水塘裏的魚消滅幹凈,甚至那時這裏還會不會有水塘都是個問題。陳桂林站在溏邊捂著耳朵抽著煙,看著泛著白肚皮漂上水面的幾條小魚,似乎在思考些什麽,但也許什麽也沒想到。畫面的遠景裏,水泥高架橋上壹列綠皮火車吐著濃煙轟轟隆隆地駛過,打破了這看似平靜的畫面。靠天吃飯的時代已徹底被“不勞而獲”的時代所取代了。
馬上,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將不再是只要妳勞動就可以致富,反而是那些靠著錢生錢、或是鉆時代空子的行為才會占去既得利益。陳桂林看著那幾條死魚,也看著屬於自己的工人時代的死去。
這種對壹個過去的工業時代的刻畫其實出現在電影的每分每秒裏,很多時候,導演甚至是在用破壞畫面的方式去打破敘事常規,為了突出展示壹些遙遠而沈默的東西。在《鋼的琴》裏,講故事、表情感的,不僅是前景裏的男人和女人,還有中景裏的房屋街道、過往人群,更還有遠景裏的綠皮火車,無聲無息的大煙囪。這些鏡頭的設計十分講究,有時內容完全居中,有時人物就出現在鏡頭的黃金分割點上,這種近乎舞臺劇的構圖設計讓那個時代的風貌完美地呈現在了壹幅幅畫面裏,看上去甚至不像是電影,而更像是對於壹張張珍貴的泛黃老照片的動態想象。
而有的時候,在某些動作鏡頭裏,人物甚至已經跑出了電影畫面,但創作者對於時代背景的關註和留戀甚至超越了對於人物關系或者動作的描述。在很多轉場切換中,鏡頭對於背景和環境的表現成為了主要任務。似乎相較於人物間的矛盾關系、愛恨情仇,導演張猛在更多的時候,是在電影裏表達了對那個時代和環境的懷念和不願離去。
鏡頭長久地定留在那裏,註視著沒有人物的空鏡頭,深情地望著遠處的背景,目送那個時代的消逝。
看看郭四娘的小時代系列已經票房突破16億了,我就為中國電影感到悲哀。
用電影中陳桂林評價前妻小菊的話說,“她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
這也適用於中國電影美好時代的拜拜。
好電影不賣座,腦殘導演站著把錢給掙了。
《鋼的琴》這部電影是在導演四處借錢,劇組處處省錢,演員自己掏錢的狀況下拍攝完成。張猛終於在2010年造好了自己的《鋼的琴》,也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大獎,但進入國內院線卻沒法掙錢。張猛就跟陳桂林壹樣,終於意識到了社會的現實,資本的力量。
電影結尾處,造好的鋼結構鋼琴在車間被緩緩吊出,那氣勢如虹的現身,如森林之王壹般的氣質讓人動容,雖然彈出的聲音和高級鋼琴的音準和音色都有差別,但這架鋼的琴還是如夢如幻般地完成了。結果,這激情的事業完成後,女兒還是沒能留下;在激情的文藝情懷的實現中,觀眾還是沒有用票房留住這部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過百億的傳說中,《鋼的琴》和工人階級的時代壹樣,被市場快速地淘汰了。
對於中國的電影而言,現在的確是壹個市場繁榮、氣勢磅礴的大時代;但對於《鋼的琴》這樣的非主流、非商業之作而言,這壹定不是壹個最好的年代。
我不知道導演張猛對於他這腔熱情的滑鐵盧會作何感想,但在電影裏,陳桂林發現偷琴行動失敗後,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在雪夜裏,獨自浪漫地在鋼琴上演奏壹曲。這種極其不合常理,沒有邏輯,荒誕滑稽的行為也許是壹種口號,壹種情懷,壹種理想。
此時坐在這裏給自己演奏的,不僅是陳桂林,也是張猛本人。
壹種兒時記憶和父輩時代的過去。
這部片子是很難得的,我跟我爸都很喜歡的電影。我留美五年了,離爸媽很遠,我爹是很老派很傳統的人,有壹天我在微信上說,很喜歡《鋼的琴》這部片子,感覺好電影都被埋沒了,結果我爹居然回復我說,他也很喜歡這個電影,覺得看完了很感動。
頓時,我就覺得,也許這個片子要緬懷的就是這種說不出來的“通感”,聯系著中國社會進步變化中的兩代人。而給予了父輩們,過去的輝煌的壹輩人的,最溫暖的悲憐。
也許是壹種工業時代過去的挽歌,看起來唏噓。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幾處場景的設置安排,有戲劇舞臺的美術感。背景出的安排甚至超過了電影中情節和人物的表現。
這是種類似於 Edward Hopper 對於美國逝去時代的描繪,《鋼的琴》裏的時代風情畫,充滿了懷舊情緒,出現在電影的多處場景裏。
電影壹開始,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筆直地站著出現在鏡頭前,他們各自望向不同方向,雖然在相互對話但都沒有扭頭看對方壹眼。陳桂林和妻子小菊用這樣子的方式出場,既體現了他們分崩離析的感情關系,也在畫面上制造了壹種戲劇沖突。
小菊問他,“妳知道什麽是幸福嗎?”
陳桂林答,“別拿幸福嚇唬我。”
小品式的對話風格充滿了濃郁的東北味兒,但也契合了這種視覺上的戲劇感。
畫面遠景裏慢慢拉出的那兩根巨大的工廠煙囪,壹方面在形式上對應了壹男壹女的視覺構成,達到了壹種觀感上的和諧之美,同時也在心理上暗指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年代,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心理情緒和故事走向。
冒著稀疏煙圈的煙囪如地方神仙壹般地註視著這片土地上男人和女人,各家的悲歡離合都凈收它的眼底。但它只是默默地看著,不做任何評價。因為它知道,自己已經是時代的淘汰品,而土地上人們所經歷的歡笑或淚水也不過就是時代轉型時期裏的必經過程。這過程不能說其好壞對錯,只能遠遠地看著,多讀出壹份溫馨,試著用笑去化解淚的苦澀。
另壹個時代風情畫的描繪發生在陳桂林拜訪汪工之前,他來到潛水池塘旁邊炸魚,想用不要錢的魚作為見面禮去請教汪工。
對於這個畫面我個人十分有感情,作為八十年代後期生人的我們都沒有機會親眼見到這樣的場景,但這種炸魚吃魚的活動充滿了父母親對上壹輩人的描繪裏。
我的外公也是壹名金屬冶煉廠的工人,在母親的回憶裏,父親帶著孩子們去荷塘裏炸魚補貼家中夥食的故事既是心酸的過去,但也是甜蜜的記憶。
陳桂林炸魚的這片水塘已是荒草叢生,毫無生氣,眼看就是這段靠天吃飯的時代尾聲。這裏的自然環境已在奄奄壹息的邊沿,看來再過幾年,經濟發展帶來的工業汙染就會將這水塘裏的魚消滅幹凈,甚至那時這裏還會不會有水塘都是個問題。陳桂林站在溏邊捂著耳朵抽著煙,看著泛著白肚皮漂上水面的幾條小魚,似乎在思考些什麽,但也許什麽也沒想到。畫面的遠景裏,水泥高架橋上壹列綠皮火車吐著濃煙轟轟隆隆地駛過,打破了這看似平靜的畫面。靠天吃飯的時代已徹底被“不勞而獲”的時代所取代了。
馬上,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將不再是只要妳勞動就可以致富,反而是那些靠著錢生錢、或是鉆時代空子的行為才會占去既得利益。陳桂林看著那幾條死魚,也看著屬於自己的工人時代的死去。
這種對壹個過去的工業時代的刻畫其實出現在電影的每分每秒裏,很多時候,導演甚至是在用破壞畫面的方式去打破敘事常規,為了突出展示壹些遙遠而沈默的東西。在《鋼的琴》裏,講故事、表情感的,不僅是前景裏的男人和女人,還有中景裏的房屋街道、過往人群,更還有遠景裏的綠皮火車,無聲無息的大煙囪。這些鏡頭的設計十分講究,有時內容完全居中,有時人物就出現在鏡頭的黃金分割點上,這種近乎舞臺劇的構圖設計讓那個時代的風貌完美地呈現在了壹幅幅畫面裏,看上去甚至不像是電影,而更像是對於壹張張珍貴的泛黃老照片的動態想象。
而有的時候,在某些動作鏡頭裏,人物甚至已經跑出了電影畫面,但創作者對於時代背景的關註和留戀甚至超越了對於人物關系或者動作的描述。在很多轉場切換中,鏡頭對於背景和環境的表現成為了主要任務。似乎相較於人物間的矛盾關系、愛恨情仇,導演張猛在更多的時候,是在電影裏表達了對那個時代和環境的懷念和不願離去。
鏡頭長久地定留在那裏,註視著沒有人物的空鏡頭,深情地望著遠處的背景,目送那個時代的消逝。
看看郭四娘的小時代系列已經票房突破16億了,我就為中國電影感到悲哀。
用電影中陳桂林評價前妻小菊的話說,“她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
這也適用於中國電影美好時代的拜拜。
好電影不賣座,腦殘導演站著把錢給掙了。
《鋼的琴》這部電影是在導演四處借錢,劇組處處省錢,演員自己掏錢的狀況下拍攝完成。張猛終於在2010年造好了自己的《鋼的琴》,也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大獎,但進入國內院線卻沒法掙錢。張猛就跟陳桂林壹樣,終於意識到了社會的現實,資本的力量。
電影結尾處,造好的鋼結構鋼琴在車間被緩緩吊出,那氣勢如虹的現身,如森林之王壹般的氣質讓人動容,雖然彈出的聲音和高級鋼琴的音準和音色都有差別,但這架鋼的琴還是如夢如幻般地完成了。結果,這激情的事業完成後,女兒還是沒能留下;在激情的文藝情懷的實現中,觀眾還是沒有用票房留住這部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過百億的傳說中,《鋼的琴》和工人階級的時代壹樣,被市場快速地淘汰了。
對於中國的電影而言,現在的確是壹個市場繁榮、氣勢磅礴的大時代;但對於《鋼的琴》這樣的非主流、非商業之作而言,這壹定不是壹個最好的年代。
我不知道導演張猛對於他這腔熱情的滑鐵盧會作何感想,但在電影裏,陳桂林發現偷琴行動失敗後,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在雪夜裏,獨自浪漫地在鋼琴上演奏壹曲。這種極其不合常理,沒有邏輯,荒誕滑稽的行為也許是壹種口號,壹種情懷,壹種理想。
此時坐在這裏給自己演奏的,不僅是陳桂林,也是張猛本人。
最後引用劇中汪工對兩根大煙囪的講話來描述這種對已逝的理想主義,和輝煌不再的工人階級的懷念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這些話語可以看作是對工業時代生活印記的告別,也可以看做是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的獨白,最終也成為了《鋼的琴》這部好看但不賣座的電影挽歌:
“這兩根大煙囪,在我看來,他們是某些人成長的記憶,也是某些人回家的坐標,但他們更像是兩個被我遺忘的老朋友。我不知道是應該極力地挽留,還是應該默默地看著他們離去。突然有壹種莫名的憂傷,似乎覺得自己有話要說,可又不知道說些什麽。時光荏苒,社會變革,如今為了時代的發展進程要求他們離開,我們總還是要試著做點什麽。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壹道亮麗的風景;如果我們失敗,他們也將成為壹段美好的記憶。”
最後引用劇中汪工對兩根大煙囪的講話來描述這種對已逝的理想主義,和輝煌不再的工人階級的懷念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這些話語可以看作是對工業時代生活印記的告別,也可以看做是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的獨白,最終也成為了《鋼的琴》這部好看但不賣座的電影挽歌:
“這兩根大煙囪,在我看來,他們是某些人成長的記憶,也是某些人回家的坐標,但他們更像是兩個被我遺忘的老朋友。我不知道是應該極力地挽留,還是應該默默地看著他們離去。突然有壹種莫名的憂傷,似乎覺得自己有話要說,可又不知道說些什麽。時光荏苒,社會變革,如今為了時代的發展進程要求他們離開,我們總還是要試著做點什麽。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壹道亮麗的風景;如果我們失敗,他們也將成為壹段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