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理性的認識當前國內經濟下滑的問題
關於這壹點,學術界是有爭論的。壹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的階段,增長速度的下滑實際上是壹個新的探底過程,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應在7.5%甚至7%以下,因此,當前的下滑是壹個長期的趨勢。由此帶來的壹個基本推斷就是,中國經濟下滑是不可能通過任何政策的、人為的努力加以改變的,頂多只能短期內緩解。
本人不同意這壹觀點,最重要原因是中國人均GDP仍然只是美國的20%,種種歷史數據表明,在這個趕超階段,經濟仍然有接近8%的增長潛力。中國未來即使像拉丁美洲國家壹樣,而不是像東亞國家那樣步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即便延續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律,中國未來十年的經濟增速也能夠保持在8%的水平。
再者,中國目前仍然有改革的基本動力,主要政策制定者在改革問題上的決心非常鮮明堅定,整個社會已經形成改革的***識。因此,中國不會像日本那樣,步入壹個停滯不前的發展陷阱。
所以,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下滑是另有原因的。總體說來,中國經濟處於壹個新舊增長點的交替時期,新增長點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而舊增長點的動力已經匱乏。具體說來,新增長點在城鎮化、在居民消費、在產業升級,而這些紅利都必須要經過不懈的體制改革才能夠釋放;而傳統的增長動力,包括出口以及房地產和投資的快速增長已經乏力,因此中國經濟出現了壹個增長動力的斷檔期。
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另壹個原因,是這壹輪的改革,包括得到民眾廣泛支持的反腐運動,對短期經濟增長具有收縮作用。這與上世紀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的改革完全不同。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本輪經濟下滑的壹個直接導火索是早前應對金融危機的4萬億擴張性政策的影響。這壹政策的副作用是導致中國負債率在過去5年之內翻了壹番,達到GDP的250%。高杠桿率帶來了當前融資成本較高的結果,在很多地區更是出現了新債補舊債所帶來的虧損窟窿的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