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有沒有賞析蘇州博物館景觀設計的文章資料?

有沒有賞析蘇州博物館景觀設計的文章資料?

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觀設計——蘇州博物館為例

2013-04-12 作者:鄭麗娜 來源:南京林業大學 瀏覽:831分享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文化領域出現日益趨同的現象,區域特色文化變得越發不明顯。在景觀設計領域中,則表現為各地規劃設計中西結合、古今混搭風明顯,結果導致城市景觀、建築設計的雷同、地域性特色的流逝、城市文化沒落、城市歷史文脈斷裂。本文以蘇州博物館為例,對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觀規劃設計進行探討,希望對以後景觀規劃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景觀建築,景觀環境

在景觀規劃設計既定的背景中,自然、文化和審美要素都具有特定的歷史環境,設計者必須充分認識他們,然後才能以此為基礎設計。真正的具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之外,應充分體現該地區地域、文化和時代的特點。只有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景觀規劃設計才是“活”的設計。

本文以蘇州博物館為例,從建築、景觀等方面研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規劃設計,蘇州博物館2006年10月建成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設計大師貝律銘。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東、西、中3路。

1.相關基礎概念

1.1地域特征

所謂地域特征是指這壹地區區別與其他地域的特征,是特定的自然環境中產生的特定的地域文化。

融和地域特征的景觀設計既指的是在設計過程中融入該地區原有的特色自然環境、特色文化的設計元素,使設計成果能體現該地區的特定的、獨有的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使設計成果是區別於其他地域,體現該地域特色。

2.設計構思

2.1地域文化的提取

地域文化:指文化在壹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從而打上了地域烙印的壹種獨特的文化,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壹個長期的過程,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壹定階段又具有穩定性。要體現在這幾方面:

——主要體現在悠久的城市格局;

——豐富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

——成就輝煌的文藝薈萃。

以蘇州博物館為例,蘇州豐腴著吳文化。景觀組織要做到以最小工程量取得最佳景觀效果必然要以文化元素作為永恒的主題,其立意、布局、小品、地形、植物、水系,以及各建築的功能布局,無處不包含文化的信息。

圖壹 吳風格建築 圖二 吳文化牌樓

2.2場所精神的體現

在諾伯特?舒爾茲的《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壹書中,設計或建築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場所性,本質在於是否顯現場所的精神。通過對場所的認同與定位,更能使人了解環境的意義、感知場所的精神,這也是實現場所人性化的途徑之壹。

如中國傳統的山水風景園林便十分重視景觀設計的場所精神。場所精神體現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應註重人對空間、場所的內在感受,強調提升環境的認同感與可識別性,從而使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正與景觀設計應該體現對人們的交往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相對應。因此,要創造人性化的城市景觀就應註重對城市景觀場所精神的營造。

蘇州博物館著重考慮到遊人空間感受。貝聿銘設計了壹個主庭院和若幹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遊客透過大堂玻璃可壹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壹體。

圖三 庭院場所布局 圖四 庭院空間

3.景觀建築構築

中國古代建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壹種載體,主要通過建築布局、建築材料、建築施工、建築藝術裝飾等來展示豐富而深邃的地域文化。

蘇州博物館建築布局上,主體建築他嚴格控制在6米之內,貝律銘追求保持中國傳統的真是院落和庭院。材料上,新館庭院設計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寫仿蘇州傳統園林意境。貝律銘希望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水院中八角茶亭采用鋼結構取代傳統木結構。玻璃屋面取代傳統小青瓦屋面,給人晶瑩剔透與輕盈的形象。傳統園林中亭則通過屋頂的起翹給人以輕巧的形象。新館由於主體建築采用鋼結構體系,屋頂得以進行自由組合。

建築外型上,通過對幾何形體和四坡屋頂高低錯落的組織,形成豐富的屋頂形象,這是對傳統園林建築屋頂錯落有致效果的新解讀。建築色彩則是沿襲蘇州傳統建築色彩。屋面采用“中國黑”菱形片石幹掛在坡頂之上,墻身采用水泥灰漿和花崗石裝飾,形成粉墻黛瓦的景觀形象。

建築藝術裝飾方面,庭院鋪裝亦采用花崗石。利用現代工藝對傳統工藝進行模仿。燈具等小品造型簡潔、色彩淡雅,與整個庭院氛圍相融。新館庭院設計既有現代氣息,又不失傳統蘇州園林灰、淡、雅的意境。

圖五 粉墻黛瓦建築輪廓 圖六 現代建築材料

4.景觀環境設計

4.1總體布局

總體布局:在對地塊現狀進行充分分析的情況下,結合地域文化與場所特征及論壇的特殊性,強調以建築為軸線,周邊分別以兩個景觀意境。為核心,散布多個景觀節點,將整個地塊串聯成壹個有機整體。

蘇州博物館軸線——新館建築總面積:15391m2,分首層、二層、地下壹層。新館建築群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展廳;東部是行政辦公區、教育區和飯店。這種類似三條軸線的布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諧;

院落布局基於傳統規劃思想之上的建築單體的組合以及濃於倫理的道德傳統,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的庭院文化應運而生。貫穿新館設計之中的東、西兩側的院落式組合和周邊的傳統合院式住宅相互呼應、協調統壹。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遊客透過大堂玻璃可壹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壹體。這種傳統的庭院組合設計不僅滿足現代建築對於功能、景觀的要求,同時賦予現代建築以傳統文化內涵。

圖七 博物館平面圖 圖八 博物館鳥瞰圖

4.2細部刻畫

“傳統的符號,現代的精神 ”將傳統園林、建築、藝術中的各種特征性構件、造型、色彩等提煉出來,進行簡化或抽象後,作為壹種符號插入到現代設計中,使其成為特色裝飾。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痕跡”。

以主庭院為例,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築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占新館面積的1/5空間。這是壹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意山水園,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既不同於蘇州傳統園林,又不脫離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山水園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水景始於北墻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園西引水而出;北墻之下為獨創的片石假山。當問及為何不采用傳統的太湖石時,貝聿銘曾說過,傳統假山藝術已無法超過。壹輩子創新的大師,不願步前人的後塵。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 ,別具壹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壹體。

圖九 漏窗與小品 圖十 北岸“層巒山水圖”

4.3植物特色

充分挖掘鄉土植物資源,突出園林地域特色。在南方種植效果好的樹種不壹定適宜北方,盲目引種只會適得其反。鄉土植物能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環境,有利於維持當地的生態系統平衡,所以在選擇植物品種時還應以鄉土植物為主。鄉土植物應用於城市園林中,不僅能展示地域性特點。也可提高城市園林綠地的生態效益。

在蘇州傳統園林的植物配置中,竹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能充分體現出蘇州的地域特色。要克服現有園林綠地中物種多樣性嚴重不足的劣勢,同時為了降低栽培管理費用,選擇合適的鄉土樹木加入園林植物造景是當務之急。

圖十壹 植物景觀

5結束語

全球文化趨同之勢日漸增強,如何維持具有地域特征文化是壹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的提出是景觀設計應具有地域性的充分肯定。希望本文對以後相關設計會有幫助。

參考文獻:

[1] 陳擎,李曉娟.傳統文化中的現代主義[J],價值工程,2004,29(23):89-90.

[2] 梅青,薛求理,賈巍.純凈的完型[J],新建築,2010,5(23):106-107.

[3] 董麗,張雲路.地域文化與旅遊景觀中的城市展園設計——以2010年臺灣花博會西安園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2010, (18):29-30.

[4] 張峻,結合蘇州博物館新館庭院設計談景觀設計中的鄉土傾向[J],華中建築,2008,26(1):127-128.

[5] 謝斌峰,試論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挖掘及設計要點[J],城市建設,2010,(30):215-216.

[6] 汪峰.新地域主義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園林,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