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敬老歷史故事
古代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壹,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註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壹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妳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裏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裏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妳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壹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壹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壹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壹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壹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壹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壹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壹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壹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淩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壹定稟告,回家後壹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12 埋兒奉母 13 扇枕溫衾 14 拾葚異器 15 湧泉躍鯉。
2.五則現代敬老孝親的故事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壹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壹位的。壹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
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壹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壹點米也沒有,怎麽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壹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壹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
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壹個兒子,那麽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
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壹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
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
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
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壹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
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壹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壹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壹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 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
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 *** 事母至孝,每逢假日, *** 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壹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妳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壹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六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
過了壹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妳們把什麽東 *** 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幹幹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
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壹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3.孝親的故事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
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壹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壹點米也沒有,怎麽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壹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
鄰居們都誇子路是壹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少女曹娥,投江背父 漢朝的時候,浙江上虞縣,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親叫曹盱,是壹位巫師。
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壹不小心墜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歲,她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屍體,但是卻都遍尋不著。
曹娥就在江邊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後就跳入江中,經過五天,曹娥背著父親的屍體,兩人壹同浮出了江面。 遠近的人看到之後,都感到十分震驚。
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專門把這件事情,奏報朝廷。皇帝因而下詔書表彰曹娥的孝行,並且為曹娥在江邊建立了壹個祠堂。
曹娥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祭拜、敬重。 3、黃香溫席的故事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
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壹點入睡;寒冷的冬夜。
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壹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4、朱德孝親故事 老壹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 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
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 *** 事母至孝,每逢假日, *** 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5、陳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
過了壹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妳們把什麽東 *** 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 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幹幹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4.關於名人孝親敬老的小故事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父母長輩,養育了後代晚輩,自然應受到後代晚輩的孝順尊敬。試設想,壹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傑出人物。
請聽下面兩則故事。 壹則是“方觀承千裏探親”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壹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裏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壹朋友寫了壹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
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
為給二老壹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準,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長輩,養育了後代晚輩,自然應受到後代晚輩的孝順尊敬。
試設想,壹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傑出人物。請聽下面兩則故事。
壹則是“方觀承千裏探親”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壹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裏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壹朋友寫了壹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
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
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
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壹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
請長老思準,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壹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饑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
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壹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5.古代.現代孝親敬老的故事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長輩,養育了後代晚輩,自然應受到後代晚輩的孝順尊敬。試設想,壹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傑出人物。請聽下面兩則故事。
壹則是“方觀承千裏探親”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壹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裏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壹朋友寫了壹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壹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準,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壹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饑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壹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6.孝親敬老的故事恣蚊飽血
晉朝人吳猛,幼年母親早逝,與父親相依為命。由於家貧買不起蚊帳,每到夏夜,吳父常常因蚊蟲叮咬而睡不好覺,吳猛年紀雖小,但非常有孝心,為了讓父親睡好,自己竟 *** 上身,讓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飽了血就不再叮咬父親。吳父去世後,吳猛為父親守喪三年,三年裏他燒紙供奉,早晚祭奠,從不間斷,受到後人的贊譽。
鹿乳奉親
二十四孝故事之壹,講述了郯子為了取得鹿乳供奉雙親穿上了鹿皮,差點被獵人殺死。
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出自二十四史。傳說晉時王祥,小時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很想吃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裏結冰無法捕魚。王祥不計前嫌,於是心生壹計,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人們都說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7.有關孝親敬老的小故事,不要太多扇枕溫衾,黃香小時候家裏非常貧窮,九歲時母親便去世,又沒有兄弟姐妹,只有他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除平時幫助父親操持農活、料理家務外,冬天還要為父親暖和被子,夏天為父親扇涼席子,對父親十分盡心盡孝,人們都誇他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鞭打蘆花,是壹個古老的傳統民間傳說故事,屬於二十四孝之壹,主要講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再娶,但繼母李氏對他虐待,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的棉衣裏裝的是棉花,給閔子騫做的棉衣裏裝的是蘆花。冬天外出駕車時其父發現了這件事,決定休了李氏。但閔子騫盡力勸說,雙膝跪地以情動父:“母在壹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壹般看待。
8.孝親敬老的故事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壹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壹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壹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誌,我要決壹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遊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壹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壹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僨辶勻剩吧舷露己蘢鵓此K囊桓鐾牛鈺鍪貢囈剩蓋椎昧酥夭。綣庋肴ィ薹ㄔ諫肀呤毯潁鬧蟹淺1礎H式苤浪耐純嘈那櫓螅卮俗嗲牖噬細吶殺鶉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櫻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螄驢醋旁疲運乃媧鈾擔骸拔業那茲司妥≡詘自頻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揮欣肴ィ蛔*鞽雋慫記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親傷誌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壹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壹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壹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壹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壹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彩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壹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壹、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壹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裏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麽,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壹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麽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壹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