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傳說中的九鼎真的存在過麽
最早記載九鼎的是成書於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書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錢,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幹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這裏九鼎用的詞語是“遷”。九鼎三巫,也說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質。也就是說這個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時,就已經存在了。既然沒有出土文物證明夏朝能夠鑄造青銅鼎,那只能說明九鼎是商朝鑄造的,而非大禹。說是大禹鑄造的,都是西漢儒家的編造。
在《戰國策 東周策》中,顏率因為秦國出軍到東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齊國求救後,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遷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壹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壹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這純粹是顏率因為齊國出兵退秦軍後,齊王向東周要九鼎時的推脫之詞,不值得相信——用九萬人搬壹個鼎,能信嗎?
關於九鼎,史記明確記錄的就是兩條:壹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滅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 至於《史記正義》所說的:“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壹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沒有壹點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陽取九鼎,怎麽會掉進東邊450公裏外彭城(徐州)的泗水裏呢?難道秦昭王要運去齊國,而不是向西運回秦國嗎?
九鼎的下落只有兩個說法:周滅商,九鼎被周武王搬遷到洛陽,秦滅周,秦昭王把九鼎搬遷到鹹陽;宋國滅,齊國在搬遷九鼎時,不小心掉落到泗水中去。但如果九鼎落入秦國,為何秦滅後,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沒有關於他們看到九鼎的記錄——不要說他們不知道這九鼎代表著什麽!即便他們不知道,張良、範增會不知道九鼎的意義?如果鹹陽真的有九鼎,就算項羽不要,也會和秦始皇鑄造的12銅人壹樣,流傳下來。因此這個答案很明顯是假的,周的九鼎沒有落入秦國手中。
九鼎的記錄最早見於《左傳》,可是《左傳》之的文獻卻沒有記載。就連《尚書》這樣描述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獻也不見記載。更沒有現在現在考古材料的佐證。夏代出品的怎麽青銅器制品材料單壹,規模簡單。相對於九鼎的描述是在相去甚遠。《墨子》中描述九鼎方形三足。怎麽會有鼎造成這種器型?這樣的鼎是怎麽立住的呢?《墨子》還記載九鼎。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不是更荒唐嗎?不燒火自己做飯,不搬它自己藏起來了,不動自己也會跑。
那麽答案就來了,周朝真的有九鼎嗎?如果有,就壹定落入秦國手中。於是最終答案只有:所謂的周朝九鼎,不過是春秋時人對於正統的另外壹種稱呼,並非實實在在的青銅鼎。如果真的應該有壹個或九個代表王權象征的鼎,帝辛在自焚而死時,都身穿寶玉衣,怎麽會留如此重要的鼎給周武王而不是壹起焚燒呢?就像後唐李傳珂自殺時,不存在的。在《史記》記載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鑄造而成,作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因為現在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銅器沒有出土,連都城痕跡都找不到。現在妳來說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鑄造青銅器,那不是開玩笑嗎?從另壹方面來說,如果大禹時就能有這麽強悍的開采能力(九州的每壹個州都開采出銅礦)和鑄造技術(還能在鼎上畫九州的山河),幾百年的夏朝連壹個銅鼎都發現不了就過於神奇了。
最早記載九鼎的是成書於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書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錢,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幹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這裏九鼎用的詞語是“遷”。九鼎三巫,也說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質。也就是說這個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時,就已經存在了。既然沒有出土文物證明夏朝能夠鑄造青銅鼎,那只能說明九鼎是商朝鑄造的,而非大禹。說是大禹鑄造的,都是西漢儒家的編造。
在《戰國策 東周策》中,顏率因為秦國出軍到東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齊國求救後,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遷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壹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壹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這純粹是顏率因為齊國出兵退秦軍後,齊王向東周要九鼎時的推脫之詞,不值得相信——用九萬人搬壹個鼎,能信嗎?
關於九鼎,史記明確記錄的就是兩條:壹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滅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 至於《史記正義》所說的:“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壹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沒有壹點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陽取九鼎,怎麽會掉進東邊450公裏外彭城(徐州)的泗水裏呢?難道秦昭王要運去齊國,而不是向西運回秦國嗎?就把秦國流傳下來的國璽給壹起燒了。
第二個是宋太丘社的九鼎。宋國是商人建立的封國,執政者周人為什麽要把九鼎放到宋國呢。這個和周武王搬九鼎到洛陽的記錄沖突。就算是周武王只搬走其中最重要的鼎,也不應該讓宋國繼續保留剩下的鼎——除非是處於穩定商國局勢、讓商人不要反抗周人的考慮。周武王搬到洛陽的那個鼎為何沒有在秦滅時被發現?秦始皇在28年時,曾經派遣1000人到下水泗水尋找九鼎,毫無發現。這個時候距離宋國滅九鼎落水只不過67年,泗水又不是長江、黃河,水流也不是很快,九鼎在水下不可能移動得很遠。1000人都找不到,答案就只有壹個——這個宋太丘社的九鼎也不存在。純粹是挖坑騙秦始皇。
綜上,夏朝壹個出土的青銅器都沒有,大禹如何能夠制作出刻有九州山河的九鼎,這不是騙人嗎?至於周武王遷九鼎到洛陽,但秦滅後只有12金人傳世,並無九鼎傳世記錄,九鼎非鼎的可能性很大。真實的九鼎,應該就是周武王為了證明自己具有代商的天命,而從商國取走的代表商王祭祀的鼎。以此說明周是天命所歸,要求商國人就不要反抗,乖乖聽從天命。楚莊王問九鼎時,王孫滿說得很清楚:“在德不在鼎”——已經說明這個鼎,很有可能不在東周手裏,而是西周滅亡時,被犬戎給搬回去燉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