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讓人驚恐的大米鎘汙染?
2001年5月14日,《中國環境報》上登載壹篇《日本大米鎘汙染重現》的文章,向人們展示了土壤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影響。原文如下:5年前,壹場低溫冷害曾導致日本水稻大面積減產,而日本人又偏偏口味專壹,非大米不吃,於是,只好破例從國外進口大米,盡管百般挑剔,怎奈天災難拒,不得不委曲求全。最近,日本的大米又出了毛病,據東京都衛生研究所的抽樣檢測,從大米生產地長野縣的農田土壤樣品中查出鎘含量超標,接著又陸續發現幾個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含鎘大米,5年前因低溫冷害幾近絕收的農戶心頭再布陰雲。這次“鎘米”怪不得天災,可是,其潛在影響或許更甚於天災。
鎘汙染與痛痛病
據日本1970年頒布的《農田防汙染法》的規定,衡量受鎘汙染的農田的標準為當地產1公斤稻米鎘含量在1毫克(ppm)以上。
鎘的元素符號是Cd,銀白色金屬,質地較軟,存在於銅、鉛、鋅的伴生礦中。鎘在核電設施上有重要應用,還可用於加工電池和電鍍,農田、江河受其汙染後可危害人類生活,導致骨質疏松、骨裂縫、骨折,孕婦、胎兒異常以及早衰等。
20世紀50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曾有1000多人患鎘中毒,死亡123人,多數患者去看醫生時中毒已經很深了。1960年,首次將其定名為“痛痛病”。1971年受害者將汙染源“三井金屬礦業”告上法庭,經過馬拉松式的審判,最後裁定被告向31名原告賠償5700萬日元,這是日本國民告企業大型訴訟的首次勝訴。
痛痛病是由慢性鎘中毒引起的日本“四大公害病”之壹,主要癥狀為:最初腰背肩膝關節痛,隨後遍及全身,如針刺感。數年後骨骼嚴重變形,發脆易折,輕微活動,甚至咳嗽都會引起多發性病理骨折。原因來自長期飲用受到鎘汙染的河水、食用含鎘大米,致使骨中鎘的含量增加而脫鈣,造成骨質疏松。
人體長年攝入鎘還會引發腎臟病,千葉大學醫學部的能川浩二教授指出:日本人臟器中的鎘濃度較高,是芬蘭人的10倍。生活在非汙染地的日本人,也難逃鎘汙染的危害,因為他們普遍以大米為主食,每天經口攝入的鎘有40%—50%來自大米,要控制鎘汙染的擴散,首先就要查清大米的汙染源。
30年後重現白馬村
白馬村是長野縣雪山環繞的壹個山村,是日本的主要稻米產地之壹。2月13日,村農協聚集了很多農戶和村裏的水稻技術員。
“2000年稻米的含鎘情況就是如上通報的這樣。”農戶們對農協在通報會上宣布的結果未表示懷疑,這是根據歷時兩年的調查得出的結果。當時含鎘的田塊只占全村的壹小部分,並查明汙染源來自被河水沖刷下來的埋入地下的鎘。接著,在此基礎上劃出了監測區域,並制定了限制該地區的稻米流入市場的措施。
1970年前後,在日本各地的金屬礦山及冶煉廠周圍的農田、稻米中發現高濃度的鎘,為此,地方政府馬上采取防止汙染的治理措施,好在醫院尚未見到鎘中毒的病例,“鎘米”問題就壹度沈寂了下來。兩年前,含鎘大米再次露出了冰山的壹角。1998年11月,東京都政府曾向長野縣政府發通報指出,白馬村的大米中鎘的含量高達0?42ppm。消息傳出,所屬市鎮吃驚不小,各地馬上對農田、稻米的鎘含量做了調查。今年,白馬村準備對全村1100處稻田再做壹次徹底調查。按日本的“食品衛生法”,鎘含量超過1ppm的大米不能食用,超過0?4ppm須具備令消費者放心食用的證明。不能食用及不準上市,部分可用於生產工業糨糊,並規定含鎘1ppm以上的為“鎘汙染米”,0?4ppm以上的為“準汙染米”。
後來得知,1997年糧食廳對全國3?7萬處農田的調查中,秋田縣有壹處農田含鎘已高達1ppm,而0?4ppm以上的田塊多達95處,顯然,時隔30年,鎘汙染問題仍未結束,鎘米再次成為日本國民關註的熱點。
如果汙染程度果真如此嚴重,政府就該做徹底調查,以免除國民的不安。可是像白馬村的那種調查及公布方式全國並不多見,有專家抱怨糧食廳,身為中央壹級的政府部門對此問題卻腳踩兩條船。因為1997、1998兩年的稻米產量調查沒有公布含鎘濃度超過0?4ppm的地塊,去年,在2000年的調查結果中才首次公布,所轄市鎮村超過0?4ppm的地塊***47處。與1999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已從936處減至389處。不過,這只是在有關村鎮同意公布的基礎上的調查結果,至於有多少村鎮不配合調查尚不得而知。而且即便389處當中也有1/4的102處位於白馬村的範圍之內,所以,鎘米問題的實情仍未明朗。“民眾的恐慌心理已是無爭的事實,而如何讓消費者放心地吃上白馬村的大米才是第壹位的工作。為此,必須做徹底調查。”參與制定治理措施的長野縣農業技術科的中村科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