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發電器的發展歷史
1、1821年德國科學家塞貝克(T.J. Seebeck)發現了塞貝克效應,迄今已經快200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發現半導體材料後,掀起了探索溫差電材料和器件的熱潮,促進了溫差電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空間技術飛速發展,急需壹種長壽命、抗輻照的電源。
2、1960年代初就有壹批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器(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英文縮寫為 RTG)成功地應用於空間、地面和海洋。1963年美國將壹個輸出電功率2.7W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Snap3用在軍用導航衛星上。1969年到1972年美國人將5個Snap27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成功地放在月面上作為月面科學儀器供電電源。
3、常規的溫差發電器的熱電轉換效率還不到10%。與其它化學和物理電源電源相比,溫差發電器的效率確實還較低。但是,溫差發電器具有其它電源尚不具備的優點,如壽命很長,應用環境和使用熱源不受限制,特別是它可以利用所謂低級熱發電-如工業廢熱、垃圾燃燒熱、汽車排氣管的余熱以及太陽熱、地熱、海洋熱能等,壹直吸引著人們的青睞。1990年起,出於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許多國家的政府和公司投入資金用於開發溫差電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又壹次掀起了研發這種綠色電源的熱浪。
4、目前RTG是月球表面和深太空航天器的首選電源。RTG也可以用作海上浮標、聲納的電源,或極地、邊界的軍用隱蔽電源、預警系統電源。天然氣燃料溫差發電器已經在世界許多國家的輸油、輸氣管線、通訊網絡上獲得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