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我國古代也有立體地圖嗎?

我國古代也有立體地圖嗎?

立體地圖是以三維立體形式來表示各種地理現象的地圖,也稱3D地圖。它能直觀地描繪地表的形態,真實地展示山川、河流的面貌,被廣泛地運用在各個領域。

那麽,我國古代也有立體地圖嗎?

答案是肯定的。傳說夏朝時鑄造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在九只大鼎上刻上反映山川名勝的圖案,秦漢時人們在香爐和罐子上雕刻想象中的蓬萊仙山的地圖,這都可以說是立體地圖的最早雛形。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

秦始皇陵中以水銀為江河和大海,模擬了真實的地面世界,這也可以說是壹種立體地圖。秦漢時期,軍事將領們已經能在準確描繪地形特征的沙盤上擬定計劃、制訂戰略。東漢時,西北地區的軍閥隗囂叛亂,光武帝準備親征,對能否取勝沒有把握。

將軍馬援便做了壹幅立體地圖,為皇帝講解軍事態勢。他以糯米為材料,準確形象地制作出了山谷、河流,把敵我雙方的形勢描繪得清清楚楚。根據這幅地圖,漢軍壹舉撲滅了叛亂,馬援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嘉獎。馬援的作品,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立體軍事地圖了。

真正意義上的立體地圖出現在北宋。

宋王朝對能反映山川形勢的立體地圖十分重視,壹方面命令地方定期編繪造送,另壹方面也根據需要專門派人到地方繪制,以方便行政管理。1069年,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當時北宋和遼國處於敵對狀態,為了解對方的地理形勢,沈括壹路上仔細勘察,根據自己所見繪制了壹幅非常詳細的《使契丹圖鈔》。

這幅地圖用面糊和木屑做材料,在木板上制成了各種立體模型,山嶺、河流、道路、城鎮壹目了然。這幅圖制成後,給北宋的邊防和外交政策帶來了很大幫助。後來,沈括還制作了木刻立體模型地圖,制作地圖的材料和工藝越來越成熟了。

總結:

南宋時期,壹個叫羅大經的人撰寫了壹本《鶴林玉露》,專門記載當時文人士大夫的逸聞趣事。書中描述,南宋大文學家朱熹酷愛山水,為準確尋覓路徑,記錄地理情況,他用膠泥和木材作材料,制作了壹幅能反映山川形勢、風景名勝的《華夷圖》。

《華夷圖》雕刻在八片木板上,可以折疊,出門時由壹位仆從背在背上。可惜,朱熹的制圖工作最終沒有完成。不過,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也不難想象當時立體地圖制作的興盛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