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變余構造
變余構造(palimpsest structure)是在變質巖中部分保留原沈積巖和火成巖構造的特征。變余構造的觀察和研究,主要是在野外露頭和標本上,有時巖層中的變余顯微層理、變余杏仁、變余流紋構造也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變余構造的命名是:
變余+原巖構造
如變余層理構造和變余杏仁構造。
1.變質沈積巖的變余構造
變質沈積巖中最常見的是變余層理構造(blastobedding structure)。由於原沈積巖的礦物不同和礦物粒徑粗細的差異,顯示在巖層內部形成的層狀形跡,經變質作用後仍被保留的層理構造的特征(照片1-46,47,48,49)。如在野外觀察到石英巖-雲母石英片巖-雲母片巖呈層狀漸變過渡,反映原沈積巖為石英砂巖-泥質石英砂巖-泥質巖呈層狀分布。有的變質巖中由礦物組合不同而形成的條帶狀構造,在野外條帶延伸較穩定,這些條帶也可能是原巖細薄層理的殘留。變質沈積巖中的變余層理構造,不僅在低級變質巖石中十分常見,在中、高級變質巖中也能部分保留。
此外,還有變余粒序層理構造(blasto graded bedding structure),也稱變余遞變層理構造,是構成巖層碎屑顆粒的粗細在其垂直方向上的連續遞變。這種碎屑礦物粒徑遞變現象,大多只有在野外露頭上經仔細觀察才能辨認。
有的變質沈積巖中還保留有交錯層理、斜層理構造及波痕、泥裂、生物遺跡等層面構造,而形成變余交錯層理、變余斜層理(blasto diagonal bedding structure,blasto inclined bedding structure,照片1-51)、變余波痕、變余泥裂和變余生物遺跡構造。變質沈積巖的上述各種變余構造,主要是在野外露頭上,有時在手標本中可觀察到。
變質巖中的變余層理和片理之間的關系有兩類。其壹是片理(S1)與層理(S0)壹致,即片理平行層理(S1//S0)(照片1-46);其二是片理與層理斜交(照片1-47,48,10-1)。有時可以從原巖殘留的層理(如碳質物的成層排列或砂質、粉砂質較多的薄層)中,顯示原巖層理與片理斜交(照片1-50,10-1)或平行的關系。
2.變質火成巖的變余構造
變質中基性火山熔巖中較常見變余杏仁構造(blasto amygdaloidal structure),組成杏仁體的礦物主要有石英、鈉長石、碳酸鹽礦物、綠簾石、陽起石、葡萄石、綠纖石、綠泥石等礦物或礦物集合體(照片1-52)。如內蒙古地區的變質玄武巖的杏仁體中礦物是由綠纖石和葡萄石組成(照片3-154),反映原玄武巖已經受葡萄石-綠纖石相變質作用。而變余氣孔構造(blasto vesicular structure)和變余流紋構造是在變質火山熔巖中仍保留原巖的氣孔構造和流紋構造(照片1-53)。
在變質巖石中常根據殘留的變余構造作為恢復其原巖類型最主要的依據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