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的歷史和來歷
王府井大街定名於1915年。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壹個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後,這個小村落開始熱鬧了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稱呼。
明成祖時,在這壹帶建造了十個王府,便改稱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滅亡了以後,王府也隨之荒廢了,後來,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人們便稱它為王府街。
清光緒、宣統年間,這裏開始繁華,街的兩旁出現了許多攤販和店鋪,還有壹個“官廳”,成為當地有名的壹個市區。
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制《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由於有壹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側,現今的大甜水井胡同)而稱王府井大街了。後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
大街特點:
王府井大街北起美術館東街,南至東長安街。原稱丁字街,街在當時屬於最寬的壹類,闊二十四步。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街東側曾建十王府,遂名十王府街。清稱王府井大街,因臨街曾有王府所用甜水井而得名,光緒三十壹年修築了石渣路。
民國間此街分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因該段有清乾隆時為官員飲馬而設的八個石槽而得名;南段稱王府井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