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為什麽在錄取河南學生時深陷輿論風波?
被北大三次退檔的河南考生,在“輿情熱議”之下,該考生被北大重新補錄了。
然而,“退檔風波”,卻未能因此而平息。
河南壹名考生今年高考考了538分,高出河南理科壹本線36分,在高考國家專項計劃中填報了北大。
538分,上北大本身是不可能的,但是因為北大的專項計劃,讓這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北京大學2019年在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理工類招生計劃8人。
第壹誌願報考考生有8人,其中,第6名考生考分為667分,第7名考生考分為542分,第8名考生考分為536分,北大招生辦在錄取系統中對第7名、第8名考生予以退檔處理。
北大給出的退檔理由是:
“高考成績過低,根據我校教學強度,若錄取該生,考生入校後極有可能因完不成學業被退學。本著以人為本,為考生負責的態度,特向貴辦申請退檔。”
就事論事,北大的推辭有壹定的道理,538分的成績,在普通本科院校裏,算是成績優良的學生,放到北大,是真的有可能因為學習能力跟不上而最終完不成學業而被退學。
但是放在此次河南考生的事件上來看,放到最低投檔程序合理的語境中來,北大“以人為本”的說辭,就成了借口。
真的以人為本的話,還會把他阻隔在校門之外嗎?
該河南考生538分的成績,是自己憑真本事考來的,投檔的也是國家專項計劃,符合填報誌願的流程和程序,從法律上來說,他報考北大的操作,被稱之為“程序正義”。
不管他是538還是638,他都達到了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且符合錄取條件。
北大單方面的宣布對方“有可能完不成學業”,而選擇將對方退檔處理。
這既違背了程序正義,也違背了國家政策中向貧困地區的生源傾斜計劃和專項錄取計劃的規則,更加違背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反過來說,錄不錄取他,和他將來能不能畢業,是兩回事。
如果今天北大按照錄取流程和規則,錄取了這名考生,將來該考生因無法完成學業而畢不了業拿不到畢業證書,那是這名考生的問題,與北大無關;而現在考生還沒有進學校讀書,北大單方面的違背錄取規則,將對方退檔,這就是北大的問題。
制定規則的人,不能同時成為破壞規則的人。
在河南考試院與北大的3次溝通交流過程中,北大壹字不差的復制粘貼了第壹次的拒絕理由,給河南考試院發了過去。
社交禮儀當中有壹種禮儀,叫做婉拒禮儀。
北大復制粘貼式的拒絕措辭,如果是被對方這樣回應對待,北大方面心裏會好受嗎?
語言交流過程中,是平等的對視,而不是高姿態的傲慢與偏見。
更有意思的是,在2017年,清華在黑龍江貧困地區專項計劃中,清華以525分錄取了壹名貧困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