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學的歷史
相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約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之際。《左傳·文公元年》載:壹次會葬中,公孫敖聽說周天子派來參加葬禮的內史叔服會看相,便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叔服對公孫敖說:谷可以祭祀供養妳,難可以安葬妳。谷的下頷豐滿,其後代必定興於魯國。《史記》、《吳越春秋》等史書中亦有關於姑布子卿、吳市吏等早期相者活動情況的記載。至戰國,看相始流行。《增孔子·執節篇》載:魏安茵王問子順,拜馬回為相是否合適。子順答曰:長眼豬視者詭詐。後馬回為相,終以諂獲罪。此時看相之術雖已流行,但主要作為壹種參政手段被人註意,職業相士和嚴格意義上的相學理論尚未出現。兩漢時期,相學得到迅速發展。僅劉邦壹家看相的事跡,《史記》就有種種詳細的記載。但凡漢代發跡顯達之人,如丞相周亞夫,長平侯衛青,吳王濞,淮南王英布,將軍李廣,禦史大夫倪憲等,都有命相故事傳世。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連皇宮挑選嬪妃、采女都須經相士過目。隨著看相習俗的廣泛流行,此時相學理論體系初步建立。《漢書· 藝文誌》載有《相人》二十四卷。據《懷慶府誌》記載,僅當時的著名相士許負就著有相書《德器歌》、《五宮雜記》、 《聽聲相形》諸種。兩漢以後,迨至李唐,看相成為重要的社會職業,相書多達三十余種,壹百三十多卷。此後宋、明兩朝,看相風氣發展到顛峰。許多相士成為顯貴,不少知識分子、上層名流以濃厚的興趣研究相學理論,大量相書充斥書肆。明以後,相術逐漸流向民間,成為江湖術士斂財養家的手段。自此,無論相學理論還是看相技藝都少有新的發展。古代相學名流群芳燦若星辰,如春秋時期的姑布子卿,戰國晚期的唐舉,漢代許負,唐代袁天綱、李淳風, 宋初麻衣道者、陳搏,明代袁忠微,清代陳釗等,皆負盛名。其社會影響不在同時代的達官顯貴、文人學士之下。古代相學著作多不勝數,但大多數是相互轉抄,自成體系又較實用的主要有《麻衣神相》、《柳莊相法》、《神相全編》、《水鏡集》、《相理衡真》等。其中又以托名五代術士麻衣道者的《麻衣神相》流傳最廣,托名宋代陳搏的《神相全編》體系最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