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因為壹本書就喜歡上壹個人的經歷?
最近看了壹本相見恨晚的書,叫《江城》,作者是美國作家、記者彼得海斯勒,他有個中文名字叫“何偉”。
海斯勒在1996年受中美友好誌願者的派遣,來到中國四川的小縣城涪陵支教,為期兩年。在這兩年裏,海斯勒將他在涪陵的所見所聞,體驗,經歷壹壹寫進了《江城》這本書。這是壹本相當厚的書,但我以極快的速度看完了,因為手不釋卷。
在1996年,改革開放第二階段,但在中國西南的小縣城,外國人還是很稀有的物種,四川的大熊貓比外國人常見多了。因為這個原因,海斯勒和他的夥伴們承擔了比我們想象的更多的壓力和面臨著更大的困境。而中美的文化差異更是讓他們寸步難行,產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那時候的涪陵是落後的,海斯勒支教的學校中國涪陵師範學院的學生也都是落後的,至少,比沿海地區的學生的思想要落後很多。海斯勒作為壹個外國人,教他們英文語法課和英文文學課之類的課程,和他們發生了很多故事。同時,海斯勒也在努力的學習中文,他和他的夥伴有兩位中文老師,在兩年的時間裏,他把中文學得很好。可以說,海斯勒選擇來中國支教的壹個原因是他想學中文。
海斯勒是壹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也是壹個積極融入環境的人。任教的兩年,他去了無數次舊城,和城裏的人從陌不相識,對他充滿敵意到互相信任,彼此友愛。他在涪陵結交了壹些有趣的人。
從海斯勒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九十年代中國內地的大學生,積極向上,但稍顯愚昧,不過他們對知識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海斯勒的課堂上學習莎士比亞的詩歌和積極排演改變話劇,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但他們對壹些落後的思想的擁護始終讓我覺得心裏不舒服,跟海斯勒壹樣,我覺得惋惜而不可理喻。
涪陵人的友善和落後、蠻橫都被海斯勒記錄了下來,在這個江城,他結交了真摯的朋友,他在除夕時到黃老板家裏去吃年夜飯,也和村民發生過種種不愉快。從壹個外國人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多面性。發人深思。
就是這樣壹本書,讓我喜歡上海斯勒,喜歡上這個悲天憫人,心思細膩,知識淵博的人。他偶爾有陰暗的想法,但從來不加掩蓋,也從來未曾付之行動。在他的樹立,我看到了壹個活生生的,有缺點,但更有優點的海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