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古代科舉制度下為什麽"寒門難出狀元”?

古代科舉制度下為什麽"寒門難出狀元”?

晉書上曾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在古代,寒門難出狀元,我是很認同這句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寒門寒門,何謂寒門?”寒門”,在古代意思中是屬於門第勢力較為低下的庶族,卻也並非是貧民階級。庶族,在門閥觀念深厚的古代,就意味著身份低微。即使考入進士,也處處受人排擠。大多數考官在評判等級時都會先了解清楚考生的身家地位。科舉制度自隋唐創立以來,徇私舞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出身名門望族,就意味著有更多的金錢打點關系,有更多的人脈去籠絡考官。大部分考官也會對士族出身的學子高看壹等,這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很難移除。

其次,寒門庶族的教育資源相對於名門望族來說肯定是相形見絀,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耳濡目染,家教嚴苛。使得士族出身的讀書人文化底蘊更加深厚。再者說,科舉從院試,鄉試,會試,再到殿試是壹個漫長的趕考路程,士族有著家庭財力及資源的支撐,壹心只鉆研讀書就行,而相對於寒門庶族,壹切的壹切都需要靠自己,自己解決溫飽問題,自己解決書本問題,光是這些就勸退了壹大批想要參加科舉,揚名立萬的讀書人。

最後,古代交通不便,偏遠地區的寒門士族需要進京趕考,在趕考路上突發事件也很多,寒門庶族基本上都是徒步進京,無人保護,所以在路上遇到的突發事件很多,很容易發生問題,喪命於趕考路上的寒門庶族弟子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