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我國航母2030年將獲關鍵突破

我國航母2030年將獲關鍵突破

我國航母2030年將獲關鍵突破

8月18日,美國海軍學院(USNI)援引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CSBA)對中國海軍2030年發展態勢的模擬數據,認為屆時中國海軍將在航母領域取得兩個關鍵突破,即航母服役數量達到5艘,在建航母突破核動力裝備和10萬噸排水量兩道技術門檻。

無獨有偶,美國“National Review”網站也撰文稱,由於新壹代003型航母的性能優異,在首艦福建艦之外,另外兩艘003型已準備開工,從而實現在2030年前服役的目標。很明顯,受到今年6月福建艦下水的刺激,美國內部輿論對於中國航母的發展速度和性能提升非常意外,方方面面都在密切關註分析。那麽,縱觀國產航母發展歷程,真的能在2030年實現裝備規模和技術水平的大幅躍進嗎?

福建艦下水徹底改變了外界對國產航母的認知

在許多文獻中,都將蘇聯海軍遺留的“瓦良格”號航母,視為國產航母的發展起點,從硬件裝備發展的角度來說確實如此,但由海軍和設計單位聯手發展國產航母的歷史,卻比外界所知要早很多。在1970年春季,海軍收到了上級關於建造航空母艦的指示,隨即責成艦艇研究院搜集全球各國航母發展和運作資料。

當年5月,由多部門合作完成了《關於建造航母問題的初步意見》報告,這是我國官方單位第壹次就建造國產航母出具正式文件,可以說是海軍航母夢真正啟航的開端。當然,由於歷史因素和當時國內的技術水平,這份報告存在許多問題。

“瓦良格”號航母往往被視為國產航母的起源

1970年7月,海軍就國產航空母艦的建造工作召開會議,並基於之前交付的報告,將航母發展分為作戰使用要求、總體性能研究、艦載機設計、艦載武器論證這4個方面,這就是著名的國產航母“707工程”。

其核心思想,是發展壹款噸位在30000噸左右,最大航速35節,搭載殲擊機和直升機總數約50架的護航航空母艦。考慮到艦載彈射器、助降裝置、阻攔裝備等專用設備技術難度很高,並且體積笨重結構復雜,因此決定搭載的殲擊機采用垂直起降技術,以降低航母尺寸和噸位,縮短研制周期。

垂直起降戰機在上世紀70年代風靡壹時

此外,航母還將搭載中程艦空導彈、近程艦空導彈、小口徑高炮作為自衛手段,並由艦載直升機負責反潛任務。最重要的是,由於垂直起降殲擊機很難具備反艦能力,因此這壹任務交由航母搭載500到600千米的反艦導彈負責,以實現類似艦載轟炸機的作用。

當年10月,航空研究院正式啟動垂直起降殲擊機項目,初步計劃以殲-6殲擊機為平臺,分為升力發動機和升力風扇兩個方案。其中前者打算在殲-6機身內部安裝2臺推力3噸的“912”升力渦噴發動機,而後者則計劃在殲-6機身兩側,安裝4臺由渦噴-9提供燃氣驅動、升力2.25噸的TF-1型升力風扇。至於航母總體發展進度,大致計劃在1972年前完成設計,1973年開工,1975年建成服役。

造型科幻的殲-6升力風扇方案模型

無需仔細推敲就能夠發現,“707”工程中規劃的國產航母是當時根本無法完成的項目(事實上,放在現在也沒有哪個國家,能造出滿足全部設計指標的航母)。這是當時國內對於大型軍用艦艇,特別是航母缺乏認知的誤判。

事實上,隨著準備的工作的全面展開,“707”工程僅僅持續到1971年9月,就被國產核潛艇項目取代,最終在1975年正式結束,我國海軍在航母領域的第壹次嘗試就此終止。如今看來,“707”工程對於航母的應用缺乏清晰的認知,性能標準又遠遠超過當時的技術能力,最終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事實上,海軍第壹次嘗試發展航母的最大意義,是將國內對航母的認知從感性變為理性,特別是海軍內部許多將領,在項目準備和實施過程中,更真切地認識到航母的意義,並在未來國產航母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取代“707”工程成為海軍核心項目的091型核潛艇

從1975年到1983年間,國內在航母領域幾乎沒有什麽進步,但在1984年1月的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發展國產航母的呼聲再壹次出現,相比於上次的莽撞,這次海軍冷靜地將航母作戰目標,定為在南海掩護水面編隊和空中殲擊機活動。

此外,通過與西方國家接觸,海軍也意識到需要進壹步增加對航母的認知,因此多渠道購入其他國家的退役航母,最終在1985年5月,收獲了澳大利亞海軍退役的“墨爾本”號。在“墨爾本”號抵達黃埔造船廠後,海軍組織了3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全面研究,仔細了解了航母的主體結構和部分為拆除的艦載設備,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蒸汽彈射器。

原屬澳大利亞海軍的“墨爾本”號航母

按照部分調研人員的回憶,“墨爾本”號上的蒸汽彈射器基本完整,但這艘在二戰期間開始建造、1955年完工的英國航母,所搭載的英制蒸汽彈射器在30年之後已經完全落後於時代(事實上,這是英國真正投入使用的唯壹蒸汽彈射器),並不具備多少技術參照價值。不過,親身體驗壹艘完整航母,並測繪所有數據的經歷,對國產航母的發展仍然很有價值,起到了敲門磚的作用。

1986年,進壹步掌握了“墨爾本”號基本數據性能的海軍,認真討論了國產航母的動力方案,最終在051的常規蒸汽動力、準備上馬的094核潛艇反應堆、核常混合動力三個選項中,選擇了最成熟最可靠的常規動力方案。到1987年1月,壹款使用蒸汽動力,搭載蒸汽彈射器,以殲-7艦載型號為艦載機的5萬噸航母構想初步成型,國產航母的發展終於從理想向現實邁進。

殲-7曾經有機會發展出艦載型號

不過,由於這壹時期經濟水平和對外戰略局勢的影響,上級在1987年2月規劃的軍隊發展原則中,明確了陸軍、空軍、二炮、海軍的依次發展順序,這使得剛剛起步的5萬噸國產航母無法獲得足夠的發展資源。為此,海軍積極向上級爭取,表示經濟條件既然不支持,那麽暫時可以不立項上型號,但航母論證預研卻壹定要繼續推進,以保證在需要時能迅速上馬,這壹要求最終得到了上級認可。

所謂“七五開始論證、八五搞研究、九五上型號”這壹被人津津樂道的航母三步走發展規劃,也就是在這壹階段得以落實。1988年12月,《我國發展航空母艦及艦載機系統可行性研究》課題啟動,海軍期待已久的航母論證工作終於進入正軌。

051型驅逐艦的蒸汽輪機動力過剩

1989年1月,海軍籌集4000多萬經費,完成了國產航空母的啟動,這就是第二次國產航母發展項目——“891工程”。標誌著在“707工程”結束14年之後,國產航母終於再度啟航,並且制定了更加明確的設計指標,直接發展5萬噸蒸汽彈射常規動力航母。

此外,持續接觸西方國家航母發展經驗和先進技術的海軍,已經認識到航母配套關鍵子系統的重要性,在明確航母發展規劃之外,在艦載機、航母指揮人員、航母動力三個核心領域有所準備。具體說,在“891工程”立項之前,國內曾考慮向美國購買27000噸的“埃塞克斯”級航母,並以其為平臺,初步研究了以殲-7、殲-8、強-5上艦的可能。雖然外購項目最終失敗,但基於其艦載機發展經驗,海軍決定將殲-7作為“891工程”的艦載機,而在1986年立項的殲-10則作為進壹步發展型號。

當時海軍更期待殲-10改進為艦載機

至於航母指揮人員,當然就是著名的飛行員艦長訓練班,在許多文獻中都有提及。而航母的動力裝置,發展歷程就頗為曲折。當時國內比較成熟的艦用動力裝置,只有051型驅逐艦使用的453型蒸汽動力,其強勁的輸出功率使得051型“131”南京艦,在試航時曾達到過37.95節的超高航速,實際上對051這款3000噸級驅逐艦來說是過剩的。

不過,這也意味著該動力具備更大的應用前景,只要增加數量就能初步解決國產航母的動力需求。

搭載美制LM-2500燃氣輪機的052型石家莊艦

然而,蒸汽動力在80年末期被燃氣動力取代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國內也引進了美制LM-2500燃氣輪機,準備作為下壹代驅逐艦的動力裝置。不過,對航母這種大型軍艦來說,燃氣輪機並不是壹款合適的動力,海軍為了保證航母在需要時有可靠的蒸汽動力裝置,特意在90年代末期逆反潮流,建造了壹艘051B型蒸汽動力驅逐艦。

延續了453系列蒸汽動力的技術路線,維持了相關技術的正常更新,並最終在航母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初具規模的中國海軍航母和兩棲平臺

正當“891工程”進展壹切順利,國家經濟水平也明顯改善,海軍距離計劃的5萬噸蒸汽動力航母越來越近時,龐大的蘇聯在1991年轟然倒下。隨之而來的戰略環境變化,以及蘇聯海軍遺留下來的大量先進技術、裝備,對“891工程”造成了很大沖擊,最終導致在沒有得到具體成果的情況下黯然終止,國產航母的發展隨之進入第三階段。限於篇幅,這壹階段的航母發展詳情有待下文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