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義烏市蔣宅村的歷史故事
基本簡介
蔣宅村東面橫貫浙贛鐵路,又是杭(州)金(華)公路的必經之地,地處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中***黨組織在村區開展革命活動,創辦小學,開辦民眾夜校,宣傳抗日救亡思想,村民蔣守珍等積極參加抗日武裝堅勇大隊,捐款捐糧,支援抗日。1944年9月,村民配合遊擊隊戰士智取蔣宅鐵路橋頭堡,當場擊斃日軍4人、重傷1人,繳獲步槍6支。蔣宅村為義烏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之壹。
風物古跡
蔣宅村以蔣姓為主,次為駱、徐、陳、龔、朱等,***有20余姓。唐代時先有蘇姓後有周姓居於此地。南宋時,紹興人蔣靜之雲遊義烏,定居於此,就以姓氏取名為蔣宅。後裔分居新院、溪北、花廳、裏忠等20余個村莊。 講學山在村西面,南宋吏部尚書虞復罷官歸裏,曾在此山著書講學,故名講學山。講學山山腳有巨巖,如斧削,因常年有水從中滴下,日積月累,巖上留下壹道重重的月痕,故稱滴水巖。講學山、滴水巖,山水之勝甲於壹方,尤以險巖奇洞、怪木巖生、翠林幽徑、綠水浮魚、幽谷啼鳥而令人贊不絕口,有處幽境盡閱人間滄桑,居勝地飽覽天地風光的意境。立於滴水巖頂,四周數十裏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恍惚置身桃源仙山,使人流連忘返。自古不少文人騷客遊歷此山,吟賞煙霞,詩文薈萃,傳名壹時。唐代詩人戴叔倫《過蘇溪》詩曰: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欄,燕子不歸春事晚,壹汀風雨杏花寒。明朝朱元璋帶兵到這裏,士兵在蘇溪上喝水,低頭看水中竹影搖曳,擡頭望講學山上翠竹青青,故名水竹洞天。其右丞相汪廣洋也留下《過蘇溪橋》的律詩。後明代詩人王初,清代唐肅、範幹,都留下了描寫講學山的詩文。 蔣村蔣樟壽等人以及附近村民捐款20余萬元,海外僑胞資助3萬余元,建設講學山、滴水巖風景區,在講學山新開辟了橋頭垂釣、百尺峭壁、騎路碑坊、雙龍奪珠、慈光普照、仙人洞天、彌勒石佛、唐僧取經、龍山群峰、鯉魚泛舟、講學書院、望江龍亭12個風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