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混凝土膨脹劑的發展歷程

混凝土膨脹劑的發展歷程

以下是混凝土膨脹劑的發展歷程:

1、混凝土膨脹劑是在膨脹水泥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壹種混凝土外加劑,在現場摻入矽酸鹽水泥中可拌制成膨脹混凝土,其主要功能是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防滲性能和耐久性。1936年,美國科學家最先使用鈣礬石類(即硫鋁酸鈣類)膨脹劑配制自應力混凝土。

2、日本是最先開發膨脹劑的國家。1962年,日本大成建築技術研究所購置了美國A.Klein的K型膨脹水泥的專利,在此基礎上研制成功硫鋁酸鈣膨脹劑(CSA),其膨脹源主要是鈣礬石(C3A·3CaSO4·32H2O)。

3、1970年,日本小野田水泥公司研發成功石灰系膨脹劑,其膨脹源主要是Ca(OH)2。在水泥中摻入這兩種膨脹劑(等量取代水泥重量)8%~10%可拌制成補償收縮混凝土,內摻15%~20%可拌制成自應力混凝土。

4、我國是在1975年開始研制膨脹劑,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遊寶坤等研制成功類似日本CSA硫鋁酸鈣膨脹劑,與日本電融法的區別是,采用回轉窯燒結法制成CSA熟料,粉磨至比面積為(200-300)m2/kg而成膨脹劑。由於當時建築市場需求量很小,沒有投入生產。

4、1979年,安徽省建科院在我院明礬石膨脹水泥基礎上,研制成功明礬石膨脹劑,但由於它的膨脹效能低,含堿量高,後來被淘汰。

5、1988年後,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先後研制成功UEA、AEA和CEA三種膨脹劑,在水泥中內摻10%~12%可拌制成補償收縮混凝土。隨後,同濟大學、長江科學院、山東省建科院和浙江大學等先後也研制成功硫鋁酸鈣類膨脹劑。

6、1992年,我國制定了《混凝土膨脹劑》(JC476)建材行業標準,統壹了實驗方法和技術指標。隨後,在1998年到2001年對該標準進行了修改。通過了對膨脹劑的更新換代,尤其是HSCA和ZY兩種高效膨脹劑的出現,以及大規模的工程實踐。

7、2009年,國家頒布實施兩項本行業的核心標準:壹是首部產品國家標準GB23439-2009《混凝土膨脹劑》,二是我國首部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標準JGJ/T178-2009《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這兩項標準對規範和提高我國膨脹劑混凝土的應用技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擴展資料:

壹、混凝土膨脹劑概述

混凝土膨脹劑屬硫鋁酸鈣型混凝土膨脹劑,不含鈉鹽,不宜會引起混凝土堿骨料反應。而耐久性良好,膨脹性能穩定,強度持續上升。普通混凝土由於收縮開裂,往往發生滲漏,降低了它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

在水泥中內摻8%-12%的膨脹劑,可拌制成補償收縮混凝土,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結構的抗裂防水能力 。可取消外防水作業,延長後澆縫間距,防止大體積混凝土和高強混凝土溫差裂縫的出現。

二、混凝土膨脹劑使用方法:

1. 本品在使用時,推薦摻量8~12%,配制後澆縫、後澆加強帶混凝土,需適當提高摻量。

2. 本品配制的混凝土可采用結構自防水技術,使建築結構與防水功能合壹,可取消外防水,使建築結構更簡單。

3. 使用本品配制的混凝土可采用超長鋼筋混凝土無縫設計和施工技術,減少施工工序,使施工更簡單,大大縮短工期。不留後澆縫,大面積連續澆註混凝土。也可用於普通混凝土後澆縫的處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混凝土膨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