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紙業的企業背景
擱淺“巨輪”就這樣被“撬”入航道 話說投資3.36億元建成的武陟縣紅麻造紙廠,在該縣“國”字牌工業企業圈子裏,稱得上是壹艘“大船”。大船自然有大船的“風範”,有世界銀行貸款,設備概由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8個國家進口,技術裝備達到世界造紙行業先進水平。然而,“八國聯軍”的設備組裝到壹艘“船”上,卻出現了壹系列技術銜接難題。該廠多方請人施救,工藝設計改來改去,諸多技術故障依然如故。1999年4月至2001年9月間,紅麻造紙廠3次試車均未能成功,白白扔掉啟動資金近1億元。至此,巨額投資非但沒有產生效益,反而累計虧損4579萬元,縣財政每年不得不為此支付世行利息1923萬元,占到縣財政年收入的19.97%。
本指望抱回壹個“金娃娃”,沒想到卻背上壹個大包袱。如何盡快盤活這壹大塊死滯資產,成為擺在新壹屆縣領導班子面前的緊要課題。然而,2001年下半年的紅麻廠已是壹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產品,推動這艘“大船”的風在哪裏、浪在何處?經過深入調研和市場考察,武陟縣的決策者意識到,啟動像“紅麻”之類的“三無”型企業,已不能僅靠資金,即使讓壹個更有實力的企業去並購“紅麻”,也不壹定能將其拖出泥潭,而拯救紅麻廠的關鍵是引入壹個既精通造紙專業又深諳市場潮汐且善於經營管理的復合型大腕“船長”,同時以改制為其疏通航道,保駕護航。因此,前期運作必須采取招商引資與招賢引智相結合的辦法。
千軍易得,壹將難求。此後,造紙行業的報刊、會議、網站,都成為武陟縣主管領導關註的熱點。茫茫人海中,壹位山東籍的中年漢子漸漸浮出水面:此人名叫姜豐偉,制漿造紙高級工程師,1986年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輕工業制漿造紙研究所工作。1990年12月,姜豐偉南下廣東經營造紙企業。東莞的荒灘上,他參與開發建廠;湛江的山腳下,他把設計圖紙變成幢幢廠房。而不甘於守攤子、圖安逸的姜豐偉往往是做成壹個廠子後就又向新的創業目標走去。他每每從工人做起,直至車間主任、領班主管、副廠長、副總經理,16年的造紙創業路走下來,他已經成為壹個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兼備的造紙行業高手,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造紙領域拔尖專家。
人選目標鎖定後,武陟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赴廣東與姜豐偉見面洽談,縣主管領導更是“三顧茅廬”,足跡遍至姜豐偉在廣州、東莞、湛江、深圳等地所工作過的單位,全面考察了解預定人選各方面的情況。而姜豐偉壹方,骨子裏自有壹種富於挑戰、勤於創業的“基因”。他早在幾年前已從《中華造紙》雜誌上了解到武陟縣紅麻造紙廠的有關情況,也曾有過來此壹搏再度創業的念頭。而後來武陟縣主管工業的副縣長李平啟的壹番話,更使姜豐偉心頭壹熱:“武陟縣歡迎妳來創業。有人說河南人不好打交道,我認為不對,不信妳就來試試。”由此,雙方心有靈犀,壹拍即合。2002年春天,姜豐偉登上了這艘已經完全熄火的“巨輪”。
機器設備、工藝流程以及前期停產原因被全面考察之後,姜豐偉語出驚人:3個月內啟動生產,啟動資金僅需800萬元,其中首期工程改造只需120萬元。壹石激起千層浪,壹時間輿論嘩然。當地有人揣測說,前期有人搞過預算,啟動資金至少也得5000多萬元,而這人只提出800萬元,看來他是在玩“空手道”,把800萬元花完就溜。同行也有朋友說:這件事十有八九要泡湯,如果成功,則是天大的奇跡。此時,紅麻廠職工紛紛要求退還集資款離開廠子,就連原打算與姜豐偉壹同來此創業的合夥人也不辭而別。這時候,只有壹個聲音給予姜豐偉以鼓勵和支持,這個聲音來自縣領導班子。“800萬元啟動計劃並非空穴來風。”姜豐偉心裏明白,武陟縣的決策者們心中也明白,能使“大船”擺脫困境的,絕不僅僅是資金。很快,用技術杠桿、借市場潮汐的“救船”方案付諸實施———對設備實施技術整合,克隆國際最新技術,對紙機心臟進行定量控制手術;引入國外先進工藝,改變塗布計量方式;連續進行提高車速、降低成本的技術改造,紙機車速由過去的320米/秒提高到600米/秒。與此同時,瞄準市場無碳復寫紙供應不飽和及尚無壟斷企業及產品的空檔,發揮本廠現有設備的先進性優勢,果斷調整產品結構,暫時放棄既無原材料優勢,又無市場優勢,更沒有效率優勢的原設計生產產品輕定量塗布紙,轉產技術含量高與經濟效益好的無碳復寫紙。
啟動“沈船”,政府以改制為其疏通航道。2002年7月,由姜豐偉任總經理的江河紙業有限責任公司註冊成立。公司首次推出混合制經濟結構,股東為縣投資公司、綠宇化電公司兩個法人及姜豐偉等兩個自然人,註冊資金800萬元,姜豐偉以技術入股方式享有17%的股份。公司對紅麻造紙廠的造紙系統及相關設施實施15年的租賃經營,姜豐偉享有獨立經營權、留用資金支配權、勞動用工權及人事管理權等。由此,這條“沈船”以政府法人與自然人、智力資本與工業資本相結合的方式開始了新的航程。
壹組數字能夠說明這艘“巨輪”啟航後的情況。2002年8月試車,當月產銷無碳復寫紙200噸,第二個月產銷450噸,第三個月產銷700噸。2003年1~8月實現利潤233萬元,之後月利稅達到200萬元,月創純利潤在100萬元以上。而今,公司所生產的無碳復寫紙以其優於進口紙的質量而成為進口產品的替代品,遠銷浙江、上海、廣東、江西、山東等地。公司在填補了我省不能生產無碳復寫紙空白的同時,已成為國內能生產此類紙的三家企業之壹。而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又有數名全國造紙行業的頂尖級人才加盟該公司,配方、電器、機械、工藝、銷售等方面的負責人,也均為國內同行業中的佼佼者。
既要引進人才,又要留住人才,還要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平臺,這就是武陟縣的用人之道。為充分發揮江河紙業公司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使其迅速發展壯大,武陟縣近日再以改制為其鼓風助力,通過對紅麻造紙廠資產進行分離重組,以江河紙業公司收購紅麻廠部分資產同時承擔相應債務的方式,及時終止原租賃經營模式,促使江河公司以資本運作方式快步前進。據悉,該公司投資1.8億元的5萬噸無碳復寫紙技改項目及投資上千萬元的制漿車間啟動,堿回收車間建設也將於近期動工。兩個項目建成後,公司年產值將超過10億元,壹艘真正的“巨輪”將破浪遠航。
智力資本撬動死滯資本方顯第壹生產力是無限資本。武陟縣引入壹個專家型人才救活壹個被稱為“救不活”的企業,再次向我們展示了智力資本上升為工業經濟中決定性的終極資源和核心要素後所裂變出的巨大生產力。
在壹個因技術銜接難題而負債累累的爛攤子上,河南省江河紙業有限責任公司以自主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用7年時間實現了從“包袱”到“模範”的變身:其造紙裝備全國行業領先,主導產品全國行業第二,技術創新和競爭力全國第壹。2008年,江河紙業主導產品無碳復寫紙、熱敏傳真紙產能達到1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比2007年增長40%。
江河紙業的前身紅麻造紙廠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興建的企業,從1993年4月至1999年4月,在長達6年的建設期內,先後投資3.35億元引進了美國等8個國家的先進設備,但在組合設備時,卻出現了壹系列技術銜接難題。1999年4月至2001年9月,紅麻廠3次試車均未成功,不僅白白扔掉了近1億元的啟動資金,還累計虧損4579萬元。
“設備是引進來了,也確實是好設備,但缺乏的是技術。”江河紙業造機壹部經理原小新過去是紅麻造紙廠的壹名操作工,他的話表明了紅麻造紙廠的癥結所在。為此,武陟縣聘請了國內造紙專家姜豐偉,並於2002年7月組建了由姜豐偉任總經理的江河紙業。
為迅速盤活數億元的資產,姜豐偉對江河紙業的壹號紙機進行了多次技術改造,不僅使設備得到有效整合,還使原本只能生產壹般文化用紙的紙機變成了能夠生產高檔無碳復寫原紙及機內塗布CF紙的紙機,紙機速度提高到每分鐘800米,達到國內造紙機械行業的最高水平。其產品無碳復寫原紙因技術含量高、成本低、附加值高等優點而供不應求,產銷率達到100%。
“依靠技術創新創造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質量是江河紙業立足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姜豐偉說。近年來,江河紙業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裝備後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擁有了稀釋水流漿箱、泥漿定向控制閥、紙幅穩定器等10多項自有專利技術,並有多項技術輸出到四川、河北等地的20多家造紙企業。其中,紙幅穩定器技術輸出到了俄羅斯。
“在生產過程中對設備進行改造,使設備性能發揮到最大極限,這種持續改善和不斷創新已經在‘江河’形成了良好的氛圍。”機修工祝紅軍告訴記者,“原來漿池攪拌器中的水軸承經常是壹周換壹次,經過技術改造後可使用兩年。僅此壹項,不僅每年可節約成本10多萬元,還保證了生產的連續性,提高了生產效率。”
對於江河紙業的發展,姜豐偉更是信心十足:“總投資6.8億元的20萬噸高檔文化紙項目和總投資2.5億元的年產3套高速紙機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後可年新增銷售收入17億元,預計投入1.8億元的稭稈發電項目目前也已得到批復,這將是江河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