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青銅器該如何鑒賞?

青銅器該如何鑒賞?

從以下五個方面鑒賞和研究青銅器: 形制、紋飾、銘文、功能、工藝。

壹、形制

青銅器的形制決定其名稱和分類。

例如“鐘”類的青銅器,是筒形上頂封閉的打擊樂器。又可細分,下緣呈直線的名為“镈[bó]”,呈弧線的名為“鐘”,鐘頂有環形用以懸掛的稱為“鈕[niǔ]鐘”,有柱形附環的則稱為“甬[yǒng]鐘”。

青銅器的形制首先取決於實用性。鼎早期就是炊煮器,所以有足利於下面生火。

其次形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是鼎,最初是實用器,商周時成為王權的象征。禮制介入器皿的造型後,壹個突出的變化趨勢就是體量增大,偏離正常的使用範圍,商代的後母戊大方鼎,是古代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公斤,方鼎不如圓鼎實用,但禮器的成分加重了。

經濟、工藝、審美等因素也會影響形制變化。

二、紋飾

紋飾包括花紋和裝飾。花紋例如饕餮[tāo tiè]紋(或稱獸面紋,是最常見的紋飾),夔[kuí]紋、鳥紋、竊曲紋、重環紋等,大多約定俗成。

裝飾例如鼎的耳部,早期立耳多,後期因為要加蓋,就采用附耳,不影響蓋子的開合。蓮鶴方壺頂部的仙鶴,栩栩如生。

青銅器的形制相對穩定,但紋飾變化很快,具有“時尚性”,非常敏感地隨時變遷,就如女孩子的流行發型壹樣。

紋飾是青銅器的語言,器皿的形制和紋飾可以告訴我們器物的時期和地區。

三、銘文

銘文是青銅器上的文字,蘊含的信息非常重要,往往能使我們知道器主是誰,什麽時間以及發生了什麽事。王國維先生提出歷史研究的“兩重證據法”,就是要通過出土的實物資料與古代典籍之間相互對照,從而揭開歷史的真相。

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逨[lái]盤,長篇銘文記錄了自己的家族史,如何輔佐從周文王到周宣王的12位周王,從而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的西周諸王名號。

此外銘文有書法價值,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盤、墻盤等。

四、功能

功能是指青銅器的用途。

青銅器多為禮樂器,同禮樂制度密不可分。禮樂制度異常繁復,典籍記載中也常有不同,器物的真正使用方式常常難以確定。

功能還與器物的組合相關,有些器物出土時的放置情況就說明了使用方式,例如鑒[jiàn]中放壺,說明古代銅鑒有冰酒的功能。簋[guǐ]中有匕[bǐ](匕是古代的勺子),是用來取肉的。

五、工藝

工藝是指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是科技史的研究範圍。中國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古代世界獨占鰲頭,陶範法運用的爐火純青,裝飾工藝更是多種多樣,精湛的技藝令人贊嘆。

科學鑒定銅、錫等礦物原料的來源,研究青銅器鑄造工藝,是了解青銅器發展演變史的重要手段。

從以上五個方面鑒賞青銅器,可以做到全面而深入。

下壹章作者列舉了青銅器著錄和工具書,過於專業,壹本沒看過,所以——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