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玉的研究會
“新四軍研究會”是1979年,由栗裕同誌發起成立的。“文革”後,栗裕在廣州療養,有壹次和當地人聊天時,無意中發現,他們竟然不知道“新四軍”這支抗戰中與“八路軍”齊名、由***產黨領導的著名部隊。後來,他便與彭沖、張震等新四軍老將壹道,發起成立了新四軍研究會(全稱為: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首任會長為葉飛。這個研究會實際上是全軍性的,因為新四軍研究事實上也是我軍軍史研究重要組成部分。
葉飛逝世後,由彭沖同誌接任會長,南京軍區老政委傅奎清任副會長,譚碧興任第二副會長。2004年時,彭沖已接近90歲,其它幾位副會長也在80歲左右,這時候研究會就討論要找壹位相對年輕的新四軍老戰士來做會長,幾經遴選,最後定了他們壹路看著成長起來的周克玉。
“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個人經歷與新四軍息息相關,出任會長也是了了他的心願。接任兩年多的時間,他走遍了江蘇、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根據地憑吊歷史,緬懷英烈,他不僅詳細聽解說員講,有時遇上自己熟悉的事跡和人物,他也及時補充、提建議。他這個人,閑不住,重感情,標準高。”提及這位老領導,新四軍研究會的“得力幹將”——前軍事醫學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蔡宜喬將軍也是滿臉敬佩。
“說實話,當時我已在總政幹了6年,總後幹了6年,又在人大待了5年,從能力、精力等各方面來說都希望退下來,(新四軍)研究會攤子大,任務重,我怕不能勝任。但後來幾個老同誌反復找我談,出於對歷史的責任和對新四軍的情感,我接受了任命。”
周克玉之所以沒再推辭,還有另外壹個原因。早在1998年,他曾受邀出席“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成立大會,就是這次大會,使他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至今我還記得,大會當天,原本以為來人不會很多,結果嘩啦啦來了3000多人,而且大多數是80歲以上的白發蒼蒼的老人,當中有的人還是推著輪椅來的,由於來的人太多,(會場裏)連過道裏都擠滿了人。那次大會開得很成功。我想,這是和新四軍自身特殊的戰鬥歷程分不開的。”
2004年底,經彭沖等人力邀,剛剛卸任的周克玉開始代理“新四軍研究會”會長職務。在他的操持下,籌劃已久的“新四軍聯誼會”得以在北京召開,彭沖出席並講了話。次年,周克玉接任會長之職。2006年初,“新四軍研究會”第四次常務會議召開,理事會順利通過了研究會章程。
為了更好地提煉和升華“鐵軍精神”的思想內涵,使之更好地服務於當代軍人及各界青年,周克玉除了參加各地新四軍研究會舉辦的重要活動外,還千裏迢迢赴上海、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軍戰鬥過的革命老區和紀念地考察調研,每到壹地,他都壹定要去新四軍老戰士及遺屬家中坐壹坐、看壹看,通過與他們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從中獲得啟發和靈感。周克玉所說的“走”,可不是“走過場”,他是真的身體力行,實地考察,並為此不舍千裏,風雨無阻。“記得有壹次前往福建長汀瞻仰楊成武將軍墓,當時天上下著大雨,我們問是否可在車裏舉行個儀式,這樣就不必下車了。他聽了,很生氣的樣子,手壹揮,大聲說,下車!就這樣,那天我們和他壹起冒雨瞻仰了楊成武將軍墓。這之後,去任何地方,遇上再大的雨,我們也都知道該怎麽做了。”在周克玉身邊工作的壹位同誌這樣告訴記者。
正是周克玉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不斷感染和帶動身邊的同誌,這個以宣傳和弘揚“鐵軍精神”的群眾性學術團體,也正身體力行,孜孜踐行著“鐵軍精神”,並且將這種精神發揚到壹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