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急求中俄關系前景與歷史的論述

急求中俄關系前景與歷史的論述

中俄關系的脆弱性

對於中俄關系的解讀,韓國《朝鮮日報》13日的評價是“中國和俄羅斯開始積極構建更上壹層樓的‘蜜月關系’。”《環球時報》的最新民調則顯示,超過4成的中國人認為,中國實力超過俄羅斯。

確實,中俄關系近年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第三、第四兩代領導人和俄羅斯的葉利欽、普京和梅德韋傑夫都不止壹次地將中俄關系定位為“最好”。但是,作為兩個地緣交接的大國,中俄兩國的關系也充滿了極其復雜的兩面性。

兩國關系的所謂“蜜月”和“最好”,是大國互動和地緣政治態勢所致。“冷戰”落幕,俄羅斯解體,但並未為西方所接受,反而為北約東擴、顏色革命、導彈防禦系統等西方設計的綜合遏制舉措所擠壓。在此情景下,俄羅斯在中東歐乃至獨聯體內的利益空間被蠶食,這是中俄在歐美壓力下的自然靠近,是國際政治連橫合縱的必然選擇。也正基於此,以中俄為核心的上合組織才能夠抱團取暖,以打擊“三股勢力”為契機凝神聚力,在中亞地區彰顯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但必須指出,中俄之間的合作關系是西方遏制和脅迫下的聯合自保。由此決定了中俄關系受制於外國環境影響的脆弱性。

三個例子足以說明中俄關系的這種尷尬。壹是科索沃沖突和前南使館被炸。戰前,俄羅斯堅決站在斯拉夫兄弟的前南壹方,甚至排除空降兵和軍艦擺出和北約不惜壹戰的態勢。但在關鍵時刻,俄羅斯退縮,中國成為唯壹堅決支持前南的大國。結果是中國使館被炸,中美關系霎時緊張,這是俄羅斯涮華的第壹次;二是京奧期間,俄羅斯和格魯吉亞在南奧塞梯發生武裝沖突,破壞了中方千方百計營造的“奧運停火”願景;三是最近,美國宣布放棄在東歐的捷克和波蘭部署導彈防禦系統,而俄羅斯總統宣布附和美國制裁伊朗的信息。前者被歐洲媒體解讀為美俄出賣歐洲小國,後者則被解讀為俄羅斯背棄中國使中國在伊朗核問題上處於困窘狀態。

尤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俄兩國的關系也在發生微妙變化。俄羅斯擔憂中國發展過快的不安也屢屢在俄羅斯政媒和民間有所發酵。近期傳聞的所謂中國租用海參威的消息就在中俄兩國間掀起不大不小的波瀾,促使中國官方辟謠。壹個海參威,其實揭開了中國人歷史上的領土情結,更凸顯俄羅斯對遠東地區鞭長莫及的現實憂慮。

俄對中國的疑懼

這次普京拿來的55億美元訂單,對中俄貿易關系是個極大促進,但依然沒有改變中俄貿易的結構性困局。據統計,中俄貿易2008年不過600億美元。和中美、中日、中歐、中國東盟貿易相比,中俄貿易絕對值較小,形成不了貿易紐帶下的利益攸關關系。貿易全球化語境下,沒有經貿利益的深度融合,所謂的夥伴和友好是蒼白無力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對俄輸出商品價格低廉,由於前些年不法商販傾銷假冒偽劣商品的負面影響。中國貨在俄羅斯的商業信譽很不好,是質劣價廉的象征。而俄羅斯亦將對華武器和能源輸出視作機會主義的謀利手段。如在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的建設上,利用“安大線”和“安納線”的中日之爭待價而沽;在對華售賣武器上,要麽要價過高,要麽不予售華尖端武器。

吊詭的是,俄羅斯在對印度、越南軍售上,卻毫不吝嗇地輸出最尖端武器。這凸顯俄羅斯依舊固守“中蘇”交惡時的舊思維,對華缺乏戰略信任,希望在地緣上打造制衡中國的據點。尤其在中國和越南在南海重現矛盾的時候,俄羅斯5月份向越南出售了價值18億美元的6艘“基洛”級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及部分彈藥裝備,組建潛艇部隊。俄羅斯的軍售行為,很讓中國不爽,也使南海局勢變得更為復雜和動蕩不安。

俄羅斯對華的這些“小動作”,其實折射了俄羅斯對華復雜而又敏感的現實心態。俄對這個南方鄰居的迅速崛起,其實要比地緣遼遠的美國更為疑懼不安。中俄為軸心的“上合組織”發展迅猛,“金磚四國”似已抱團成型,不過是場面上利益支撐的友誼。壹旦利益沖突,中俄之間的矛盾就會浮出水面。

總之,中俄關系的雙面性是客觀存在。對中國而言,關鍵還是要更新外交思維,逆轉根深蒂固的“壹好百好”外交習慣,涵養更為現實和理性的大國利益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