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都有什麽民俗啊?
搖籃邊上的祝福
中國人向來熱愛生靈,贊美生命,對於壹個新生命的誕生,人們都報以真誠的禮贊和祝福。千百年來,鄭州地區也形成了古老的嬰兒誕生禮俗,說起來倒饒有趣味。
鄭州的農村群眾將生兒育女稱為“得喜”,男孩兒為“大喜”,女孩兒為“小喜”。孕婦將要臨盆時,舊時先請接生婆到家做好準備,讓產婦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內盛有溫水,並放壹只雞蛋和壹把鎖。嬰兒降生後,接生婆用溫水給嬰兒洗身,讓產婦吃盆內的雞蛋,說是可以再生子,鎖則取出來掛在門口,意為鎖住嬰兒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門口,寓意男孩子將來能支撐門戶;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則埋在院中樹下,意為壹朵花。
嬰兒出生後,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嶽母及親友,稱之為“報喜”。報喜時要帶上禮品,禮品中包含著報喜的信息。禮品送到嶽母家,嶽母壹看就明白女兒已經生了,並能悟出是男孩還是女孩。生男孩要帶燒餅作為禮物,生女孩要帶麻糖,有的則是生男孩抱只公雞,生女孩抱只母雞。嬰兒出生第三天,當事人要向周圍鄰居贈送喜面條,嶽母則拿著雞蛋、掛面、紅糖、大米四色禮物到女兒家“瞧三天”。
舊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臍帶,極易感染破傷風,嬰兒死亡率很高。在嬰兒出生第九天,因為可能感染破傷風的時間已經過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慶祝的。這天,親戚朋友及街坊鄰裏都來祝賀,主家設宴招待來客。接生婆特別受尊重,要請來並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紅糖、雞蛋、小孩衣服等禮物,親友則給嬰兒見面禮。酒席的最後少不了壹碗喜面條,客人走時,主家要送些煮熟後染紅的雞蛋“回籃”,稱為“喜蛋”,這個習慣已延續多年。
在鄭州市郊及農村,解放前還流行嬰兒“碰姓”起名的風俗,也有人稱之為“闖姓”。嬰兒出生後的頭天清晨,嬰兒的父親出門後碰見第壹個人,不管是男是女,便跪地磕頭,讓其給嬰兒起名,這便是碰姓。最喜歡碰見姓劉、姓程的,因“劉”與“留”同音,認為可以留住孩子的性命,“程”與“成”諧音,認為可以使孩子長大成人。
嬰兒滿月後,姥姥家要來“叫客”,產婦母子同往小住數日後送回,也叫走滿月,此俗相傳已久,至今鄭州城鄉仍很流行。離家時,產婦頭上紮根紅布條,嬰兒頭上頂塊紅布,說是可以避邪。嬰兒臉上由姑姑抹上壹道黑鍋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時,姨要在嬰兒臉上抹壹道白,寓意嬰兒長壽。
嬰兒滿月後有剃胎發的習俗,又叫“絞發”、“落胎發”,是滿月禮中重要的壹項。《東京夢華錄》記載:“浴兒畢,落胎發,遍謝坐客。”剃滿月頭要保護囟門,不能把頭發全剃光,稱為留胎毛。有道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會扔掉,有的父母將其收藏,有的縫在嬰兒的枕頭上,有的做成胎毛筆,作為永久的紀念。
此後,每年到了孩子生日這天,父母都會在早上給孩子煮雞蛋吃並染紅,因雞蛋為圓型,寓意孩子壹切圓滿,農村還有孩子生日吃雞蛋“骨碌骨碌運氣”的說法。中午則給孩子做面條吃,稱為“長壽面”,但生日這天忌吃玉米粥,因為鄭州土語稱玉米粥為“糊塗”,寓意不讓孩子犯糊塗。
生子不易,養子更難,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順利地長大成人,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避免災禍。為了使孩子平安成長,人們便想出各種辦法消災祈福。
鄭州城鄉都有認幹親的習俗,稱為“認幹爹幹媽”。有的農村嬰兒認碰了姓之人為幹親,有的認子女眾多之人為幹親,城裏人多是找親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認幹親。行認幹親禮時要給幹親送面條、點心,給幹娘做壹條不縫襠的大腰褲。認幹娘時,把嬰兒放在大褲子裏,從褲襠裏漏出,意為幹娘所生。幹娘要給嬰兒脖子上掛壹個刻有“長命百歲”的長命鎖,等其長到12周歲時,再由幹娘打開。
除了認幹親外,還有給小孩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習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兒,容易養活。
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之家,孩子的奶奶、爺爺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時,會向人家要塊布,拼成百家衣。特別是姓“劉”、“陳”、“程”者,這些姓氏的諧音都是吉利之語,所以這些人家的壹塊舊布頭,老人們會高興地收下。布塊的大小花色不講究,但以藍色為好,因“藍”諧音“攔”,寓意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母親縫住,寓意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了。
鄭州民間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風俗。農歷正月初壹,長輩抱著嬰兒,手拿破碗,佯裝乞丐沿街乞討。乞討的人家以100家為宜,然後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壹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寓意這樣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後,長輩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壹個饃。饃發完後,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長大成人,俗稱“嚼災”。
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老人年齡的不同,祝壽的名目也不同。
古時按甲子、乙醜、丙寅紀年,60年壹個花甲,人活到60歲,稱為花甲之年。河南人習慣把60歲作為正式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60歲之後的每五年稱作“小壽”,每十年稱為“大壽”。
祝壽多按虛歲提前壹年,59歲做60大壽,69歲做70大壽。做過壽後,往後就不能間斷,平常小慶,整十歲大慶。舊時風俗,有做99壽者,謂之“白”壽,意為百歲缺壹。百歲老人往往不言百歲,而只言99歲,取“九十九,活不夠”之意。
壹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慶壽,但規模比較小,壹般是後輩們聚在壹起,擺上酒席慶賀壹下,出嫁的閨女購置壽糕、將饅頭蒸成桃形的壽桃回來孝敬老人。如今,農村地區也接受了新興的祝壽形式,給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諱“吹燈拔蠟”這類不吉利的詞,不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不過,給老人祝壽時,“長壽面”壹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條向老人碗中添壹些,謂之“添壽”。
從老人60歲時開始,有些家庭會舉辦規模較大的慶賀活動,稱為“大慶”。大慶時,有的兒女還請來專業劇團唱戲、演電影、請人說書助興。
有些地方的祝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主人設宴招待來客。為老人祝壽,客人親友均要饋贈禮品,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賀壽人有送壽幛、壽匾者,但切忌送鐘表,因送鐘與“送終”諧音。
壽日這天,屋內張燈結彩,中間擺上方桌,桌上點燃兩支紅蠟燭,擺滿壽果、壽酒、壽魚等,墻上掛著壽星圖、紅色壽幛和上寫著“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壽聯。祝壽前要鳴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齊,坐在上首。晚輩們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則把這些食品分給眾人同吃,參加壽宴時吃東西俗說是替老人“嚼災”。然後人們祝酒、品菜,***享天倫之樂,歡聲笑語溢滿壽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齡,晚輩給父母做的壽就比較特殊了。
/ 按舊俗,有些人做壽不從60歲開始,而是從66歲開始。慶祝66歲大壽,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壹次,因為這個年齡,占了兩個6字,象征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壹般對此都很重視。
“六十六,娘吃閨女壹塊肉”,這種習俗由來已久。父母66歲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少不了壹塊肉。這塊肉,意味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壹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象征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買肉時不能計較肉的多少,須壹刀割下來,以示兒女對老人的敬意。有的兒女則購六斤六兩肉為父母祝壽,還要蒸小饅頭66個,請老人食之,別人不得分食,否則謂之“奪福”。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比較緊張。做兒女的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鯉魚善“躥”,寓意這壹“躥”,老人就過了難關。這天的早餐,老人壹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女兒在天還未亮時,將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母躲在門後吃掉,稱為“骨碌運氣”,說是吃了這雞蛋,可以交好運。
祝壽作為壹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增進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鄭州地區的禮儀、風俗,與中原各地的習慣大體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細節上又有明顯不同。同類事情的辦事習慣、方法、程序,即使在同壹地方,甚至同壹村莊中也存在差異,形成了“五裏不同俗、十裏改規矩”的有趣現象。
就說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過年吧,過年在鄭州是個比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臘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壹,農村所說的過年則是指農歷臘月下旬到正月上旬這段時間的統稱。
這樣,在過年的時間上就形成了明顯的“分水嶺”———除夕這天,大部分農村人就開始忙著過年了,很多地方的規矩,是除夕飯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而城裏人仍在正常上班,他們是從正月初壹才正式開始過年的。
“吃罷祭竈飯、就把年來辦”,農村的傳統,臘月二十三祭過竈就著手準備過年了。過年之前這段時間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來也形成了古老的習俗,各個地方流傳的有關此類習俗的順口溜有多個版本,如壹些地方流傳的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殺肥豬;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發);二十九,門對(指春聯)有;年三十兒,吃扁食兒(指餃子);年初壹兒,撅起屁股亂作揖兒(指互相拜年)”。壹些地方流傳的順口溜則雲:“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宰只鴨;二十九,買壇酒;年三十兒,貼門神兒”……
過年時貼春聯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將春聯貼上,有的是在除夕這天貼春聯,有人則是在正月初壹才貼。很多地方春聯壹般只貼門窗、廚房、豬舍羊圈等地方,但有的農村除了門窗外,在水缸、衣箱衣櫃、車輛甚至連織布機、桌椅板凳上也要貼上春聯。
拜年的習俗在鄭州也有差別,大多數地方的人們是口頭互致新年的問候和祝賀,有些地方則為鞠躬拜年,有些講究傳統習俗的地方采用的是磕頭、作揖的禮儀,給長輩拜年時,男孩磕頭、女孩作揖,稱為“磕頭禮”。
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鄭州壹些農村還曾經時興“青龍節”、“乞巧節”、“牲口節”、六月過小年等不常見的習俗。
農歷二月二,民間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天,農民要休息壹天,不許挑水、動土,婦女不做針線活,怕動刀剪傷了龍體。太陽未出來前,農民用草木灰撒成圓形糧囤,中間放上小麥、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誦“大囤滿、小囤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還用雙手拿瓦片,邊碰撞邊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蠍子蚰蜒都沒爪”,祈求神靈保佑,使蠍子、蚰蜒、蜈蚣等毒蟲不來侵襲。中午飯都是吃撈面條,稱為龍須面,祈求撈住富貴和健康。這天人們還做些炒制食品,如炒花生、炒黃豆、爆米花等,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說。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在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湊成壹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準備供品。有的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7樣瓜果,烙7張油饃或糖烙饃,包7碗小餃子,做7碗面條湯,還要單獨包7個大餃子,餃子餡由7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7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7樣東西,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願。晚上,7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姑娘們分吃水果和小餃子,然後把油餅和大餃子放在竹籃內,掛在樹上。夜晚,7個姑娘壹齊守夜,看守竹籃子,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7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籃內各摸壹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農歷七月十五,農家稱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供奉在案桌上,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農家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把供奉後的羊羔饃給牲口吃,也有給牲口餵精飼料的,晚上還要做壹鍋米湯給牲口喝。民謠曰:“打壹千,罵壹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六月初壹,民間有過小年的說法。這時,麥子剛打下不久,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裏擺上供桌,放上饃、桃、李等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鬥上貼著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後,人們高高興興地吃上壹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裏猜拳行令,孩子們嬉戲打鬧,人們盡情地享受著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