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如何鑒別清康熙年間的紅豆紅瓷器?

如何鑒別清康熙年間的紅豆紅瓷器?

豇豆紅釉這是本朝紅釉器中最名貴品種之壹,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溫銅紅釉中燒成難度極大,故少有大件器。壹般器內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細紗,分幾次將釉料均勻地吹於器物外壁後高溫燒成。由於吹釉的層次不同和燒成焰性的影響,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現象以及有點點綠斑。這既點綴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鑒識的壹個特征。豇豆紅仿制極難,雍正時已不純正。清末、民國初的仿品,均未能達真品的幽雅嬌艷,往往偏於灰暗,水漬斑刻板,且少見綠色苔點。

郎窯紅在康熙紅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紅外,數深艷的郎窯紅最為名貴了。此類瓷器釉質肥厚,色澤濃艷奔放,多大件器,多見瓶類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內外均有開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輪狀白線,潔白整齊,俗稱“燈草邊”,底足旋削十分講究,保證流釉不過足,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底部為透明的米黃色或蘋果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綠底”,偶有本色紅釉底,但絕無白底;凡郎窯紅器,均無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窯器。後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細觀察,可看出破綻。

郎窯紅在康熙紅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紅外,數深艷的郎窯紅最為名貴了。此類瓷器釉質肥厚,色澤濃艷奔放,多大件器,多見瓶類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內外均有開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輪狀白線,潔白整齊,俗稱“燈草邊”,底足旋削十分講究,保證流釉不過足,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底部為透明的米黃色或蘋果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綠底”,偶有本色紅釉底,但絕無白底;凡郎窯紅器,均無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窯器。後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細觀察,可看出破綻。

霽紅又稱祭紅、鮮紅,此類釉器,大都系官窯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窯紅的濃艷透亮,也不似豇豆紅的柔潤淡雅,而是失透深沈,呈色均勻,釉如橘皮。底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兩行雙圈楷書款。現代仿品較難仿出橘皮釉紋,這是辨別要領。當代高仿品的字體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紅釉色調發飄,另有作舊之痕,仔細辨認,可以鑒別。

灑藍此種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種,是將以鈷為著色劑的灑藍釉噴吹在坯體上,猶如灑落的水點(因而也叫“魚子藍”),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除少數有官窯款外,多系民窯無款。多數輔以描金裝飾,尤以灑藍開光描金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時間久遠而剝落褪脫,致使文字和圖案模糊不清。因燒造容易,後世仿品較多,但可從其器形、圖案紋飾和制作特點來加以鑒別。有的有補描金彩的現象,仔細觀察,可發現所描有不能吻合之處。

天藍釉呈晴天藍空之色,呈色淺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時在積釉處微泛淡黃綠。大多是官窯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且無大器。後仿品在胎、釉上與真品有較大差距;霽藍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澤勻潤穩定。多官窯制品。碗、瓶類器內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藍釉,唯盤類器有裏外均施藍釉的;康熙黃釉器均屬官窯,以仿宣德、弘治為多,但在造型上有區別,只要能把握時代特征,不難鑒別。此外,康熙黃釉較弘治偏深。

釉上彩和鬥彩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紅、綠、黃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運用釉上藍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於釉下青花,而純粹用釉上彩表達,色彩已多達紅、綠、黃、藍、紫、黑、金等七八種。康熙粉彩屬發軔期,品種尚不多,通常能見的有兩種:壹是白地粉彩器;壹是綠、黃、紫上加有胭脂紅彩。康熙素三彩多見在黃、綠、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藍彩。康熙鬥彩以官窯小件器為多見,大多有官窯款識。民窯器較少,壹般無款。康熙鬥彩青花線條粗獷,填色凝厚艷麗,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點。鬥彩加暗花為康熙朝所獨有。由於年代久遠,在釉上的綠、黃、藍彩上壹般均有明顯的蛤蜊光出現,這是判斷是否康熙瓷的壹個重要特征。後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顯得偏輕外,並無蛤蜊光。偽造的蛤蜊光不僅浮於表面,而且常不自然,顯得板滯,缺乏靈動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