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壹頭戰象這篇課文的作者簡介和背景資料
作者沈石溪原名沈壹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1952年10月生於上海,1980年開始從事業余文學創作。1985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小說《聖火》獲1990年世界兒童文學和平獎,《第七條獵狗》獲中國作協首屆兒童文學作品獎。
沈石溪的作品往往深入動物的內心世界,把握讀者可信的動物心理的特點,反映動物主角的性格命運,這種風格使他成為發軔於80年代的當代中國動物小說的前鋒主將。他的動物小說被公認為除了好讀、耐讀、扣人心弦之外,還實踐了他對動物小說的美學體會和新鮮獨到的生命哲學見解。
《最後壹頭戰象》選自小學語文第十壹冊第七組,這組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擴展資料:
人類文化和社會文明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新,但生命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輝煌的精神內核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此,動物小說更有理由贏得讀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後壹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披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壹個坑,莊嚴的把自己掩埋了的故事。
動物小說之所以比其他類型的小說更有吸引力,是因為這個題材最容易讓人識破人類文化的外殼和文明社會種種虛偽的表象,可以毫無遮掩地直接表現醜陋與美麗融於壹體的原生態的生命。
百度百科——最後壹頭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