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都去過那些地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野老。曾經當過工部員外郎,後人也稱他為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人,生於今河南鞏義市瑤灣村壹個“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預為西晉名將,祖父杜審言為初唐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奉天令。
杜甫自幼好學,他“熟精《文選》理”,“讀書破萬卷”。六歲時曾在郾城(今河南許州)觀看過當時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這是唐代的壹種配合歌唱的健舞,他在詩中說:
昔有佳人公孫氏,
壹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
這是多年以後杜甫回憶看公孫大娘舞劍的情景,可見6歲時觀看的這次舞蹈演出,對杜甫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後來他在東都歧王宅聽李龜年唱歌,觀賞過“草聖”張旭的書法,以及盛唐“四絕”之壹裴旻的舞劍。這多方面的藝術熏陶提高了杜甫的藝術修養。 他在《壯遊》壹詩曾說自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壹囊。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這是說,他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有詩才了,處女作是寫鳳凰的詩歌。我們知道初唐詩人駱賓王在七歲的時候曾經寫過詠鵝詩至今膾炙人口,但杜甫七歲時詠鳳凰的詩作沒有留傳下來,可能因為鳳凰是傳說中的東西,壹個七歲的小孩寫傳說中的東西要寫好是相當不容易的。沒有留傳下來情有可原,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杜甫從小的愛好和藝術修養。他九歲時開始練習書法,而且傑作很多,乃至於當時的書法大家李邕都來和他交朋友,王翰這樣的大詩人也願意和他做鄰居。杜甫從小很有藝術修養和詩文創作才華。
雖然杜甫小時候有些早熟、少年老成,但我們要知道杜甫小時候並不是書呆子,也有活潑好動、天真頑皮的壹面,他後來在詩中說:“憶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早熟,壹日上樹能千回。”(《百憂集行》)這是說他在十五歲的時候還沒有脫離孩子氣,仍然像小牛犢壹樣在庭院中跳來蹦去,東走西走。八月房前的梨樹和棗樹熟了的時候,他每天可以上樹好多回摘棗摘梨。這天真的童心和青春的活力畢竟是遏止不住的,杜甫以後壹直熱愛生活、善於感受生活並將之吟詠成詩,成為千古大詩人,以後的藝術成就應該說是和他自小俱來的這種陽光性格分不開的。
杜甫困頓長安十年求仕的時期
開元十九年(731),杜甫開始了他的漫遊活動。盛唐詩人大多喜歡漫遊,他們漫遊天下的目的有很多,壹是為了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第二個目的是為了能夠拜見各地的達官貴人,為自己造成文壇上的聲譽而做準備。還有就是到各個地方去求仕,找做官的機會。杜甫壹生前後漫遊***三次,歷時十年。第壹次出遊至吳越(現江蘇浙江壹帶),遊覽了江南許多秀麗的山川。其《壯遊》詩曾寫道:“東下姑蘇臺,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是說他當時已經到了姑蘇地區,就是現在的蘇州地區,在江邊已經做好了出東海的準備,準備渡海東上,但是當時沒有成行,以至於他在中老年以後壹直遺憾,沒有能夠到當時的扶桑即現在的日本去玩壹趟。
開元二十三年,他由江南趕回東都洛陽參加了壹次科舉考試。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當時特別有名望的善於選拔人才的孫逖。考前,杜甫自視甚高,甚至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這樣壹些古代大文學家都不放在眼裏,但現實卻和他開了壹次玩笑。賈至、李頎、蕭穎士、趙驊等人都考上了,杜甫卻落第失敗了。杜甫雖然感到懊惱,但當時少年氣盛,考場得失並未十分在意。第二年,杜甫又開始第二次漫遊,這次的地點在齊、趙(今河南、山東、河北)壹帶。他在《壯遊》詩中說:“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呼鷹皂櫪林,逐獸青雲岡。”從這幾句詩中可見,杜甫在齊趙漫遊的時候是多麽的風流倜儻,春天在叢臺上放歌,冬天在青丘旁打獵。其間他還創作了《望嶽》、《登兗州城樓》等作品,寫下了“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樣俯視壹切、慷慨激昂對人生充滿憧憬和信心的名句。
開元二十九年,杜甫回到洛陽。
天寶三載(744),他在洛陽與李白相遇結識,二人壹見如故,同遊梁、宋,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遊。此次漫遊的同伴還有詩人高適,三人情趣相投,壹起登高懷古,飲酒賦詩,郊遊狩獵,訪古尋幽。到秋天的時候,三人分手,高適遊楚,李白往山東任城探視家小,杜甫則往兗州看望他父親。當時杜甫的父親在兗州任職。盡管在臨別前,李白曾經對杜甫講過當時京城和宮中的壹些政治現實。但是杜甫年輕識淺,哪能理解李白心中的苦悶。他不但勸李白不要痛飲狂歌空度日,還問他飛揚跋扈為誰雄,他不太理解李白的這種狂放不羈。和李白分手不久,他就懷抱著政治理想來到了京都長安。但是迎接他的是冷漠的社會現實。
杜甫遇李林甫操縱考試,落選舉人
天寶六載(747),玄宗下詔“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壹藝以上皆詣京師。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其奸惡,建言:‘舉人多卑賤愚聵,恐有俚言汙濁聖聽。’乃令郡縣長官精加試練,灼然超絕者,具名送省,委尚書覆試,禦史中丞監之,取名實相副者聞奏。既而至者皆試以詩、賦、論,遂無壹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賀野無遺賢。”(《資治通鑒》卷二壹五)玄宗在天寶六年曾經下詔廣求才子,只要有壹項特長的士子就可以到京都來會考。但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舉人們對策時會指斥他的政治陰謀和奸惡行為,就設置了很多嚴格的程序,刁難這些士子。這是李林甫極其現實的政治考慮,不可等閑視之。要知道,這次考試正是處於李林甫以莫須有的罪名,大量制造冤案,剛剛杖殺李邕、裴敦復,又奏分遣禦史往貶所賜皇甫惟明、韋堅兄弟等死,並逼死李適之、王琚等不久,朝野震驚的時候。李邕是盛唐的大文豪,他的死引起過李白的憤慨。李適之是後來杜甫歌頌的飲中八仙之壹。這些人的冤死,李林甫是幕後黑手,他害怕這些來趕考的仕子揭露他的陰謀,就設置了重重障礙。
杜甫於天寶四載(745)在魯郡石門與李白握別之後,第二年來到長安,就是為了參加由李林甫操縱的騙人的考試,結果同另壹著名詩人元稹等舉子壹樣,無壹例外,統統落選了。這壹場全國公開舉行的招賢考試,居然選拔不出壹個合格的人材,真是我國考試史上空前絕後的壹件大怪事了,不能不叫人感到驚異和懷疑。但李林甫卻自作聰明,出來上表稱賀什麽“野無遺賢”(表面上是頌聖,其實是在吹噓自己宰相當得好),這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嗎?而唐玄宗也竟然就相信了,可見唐玄宗當時已經多麽昏庸了。事後元稹在《諭友》壹文中將李林甫鉗制輿論、壓抑人才的禍心揭露無遺。而杜甫在當時則顯得比較軟弱,雖內心也比較憤激,但當時未敢直言,而是在李林甫去世後不久的天寶十壹載(752)所作《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詩中痛定思痛,他說:“破膽遭前政,陰謀都秉鈞,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 這裏說的前政就是指李林甫,說他玩弄政治權術,壹個人獨攬朝政,而且忌刻人才,使自己沒有考上,內心傷痛得不得了,這種批評也不可謂不激烈、不深刻,可惜杜甫當時沒有直接表露出來。
杜甫在仕途上又壹次遭到了挫折,生活也落魄起來。杜甫迫於饑寒不得不向達官貴人投詩幹謁,但是結果也令人失望,因此長安城中權貴們的奢侈、豪華,更激起了他的不平與憤怒,他創作了《麗人行》等揭露貴族奢華生活的行徑。其中《麗人行》諷刺了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和楊國忠三月三日在長安曲江邊遊春時得意驕橫的情景。他說: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匎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這是說在三月三日春光明媚的時候,長江的曲江邊有許多佳人遊春,而這兒的佳人指的就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這兩個夫人的美貌是“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其中虢國夫人肌膚特別好,入宮的時候也只是淡淡地畫壹下眉毛,可見皮膚是多麽的細膩多麽的美麗。這兩句寫的是她們的肌膚和神態,下面寫華麗的服飾“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衣服上繡著孔雀和麒麟的圖案。“頭上何所有,翠微匎葉垂鬢唇。”這是她們的頭飾。“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身上腰間佩戴著無數寶珠。“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因為楊貴妃的關系她們被封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她們吃的是什麽呢?“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用翠玉的盤子端來了紫駝的駝峰,用水晶做的潔白的盤子端來了晶瑩潔白的魚肉給她們吃。雖然呈上的是駱駝和魚這樣的美味佳肴,但是她們竟然沒有食欲、吃不下。“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拿著犀牛角的筷子吃不下,因為平時吃得太好了、太多了。她們手持鸞鳳圖案的刀具來切生魚片,但只是切幾下而已,並沒有送到嘴邊,因為她們對這些美味佳肴沒有多少興趣。但即使這樣,還是“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宮中的禦廚還是繼續給她們送來各種美味。“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在動聽優美的音樂聲中,她們她們吃飽喝足了,然後又騎上馬遊玩賞春。“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這裏暗示著她們姊妹和奸相楊國忠之間的曖昧關系。最後兩句說“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壹般人都不能近前去看,否則會惹惱當時的丞相楊國忠。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衣食無依靠的時候,整天處於饑餓的狀態,所以他才在這些詩中對權貴們的腐朽奢侈生活批判得這麽激烈。
杜甫在仕途上壹再遭受挫折,好不容易當上了壹個八品下的小官
天寶十載(751)正月,玄宗舉行祭太清宮、太廟和祀南郊的大典。杜甫趁機寫了三篇《大禮賦》投延恩匭,得到玄宗的賞識,令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杜甫以此為莫大的光榮,《壯遊詩》說:“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莫相疑行》亦雲:“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壹日聲輝赫。集賢學士如堵墻,觀我落筆中書堂。”但除了博得個“詞感帝王尊”的虛名外,仍未獲得壹官半職。天寶十三載,杜甫又連進了《封西嶽表》和《雕賦》,還是無果。
直到天寶十四載十月,杜甫困守長安十年後,才被任命為河西(今陜西合陽縣)尉。杜甫並未接受這個卑職。不久後又被任命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壹個掌管兵甲器仗和門禁鎖鑰的正八品下的小官,與杜甫的理想比較,簡直有點滑稽。所以杜甫作《官定後戲贈》壹詩以解嘲:“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耽酒須微祿,狂歌托聖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 不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杜甫的悲憤之作
天寶十四載歲末的壹個嚴寒的黑夜,杜甫離開生活了將近十年的長安,來到寄居在奉先(今陜西蒲城)的妻子身邊。壹路上他看到餓殍遍野,路過驪山時,又見唐玄宗正和楊貴妃在華清宮通宵飲酒作樂,回到家中幼子因凍餓而死。這壹系列的刺激使杜甫悲憤滿懷,寫下了著名史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在這首詩中這樣寫的,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壹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誌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誌,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知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壹哀,裏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這首詩回顧了自小以來樹立的遠大的政治理想,經過困守長安十年求仕,以及自己擔任了右尉帥府的兵曹之後,才發現這樣的理想是那麽的不現實。雖然自己知道,壹生中也許不能完全實現這樣遠大的政治理想,但是自己還不願意放棄,他說自己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終年憂國憂民,以至於自己的這種熱腸、這種憂國憂民的政治熱情還曾經被同學同輩們取笑,他並不在意這些同學們的取笑,心中仍然充滿了這種強烈的政治熱情。他說自己是“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他現在還對唐玄宗有政治幻想,不願意離開他。但是當今的朝廷上卻沒有他的用武之地,他雖然說自己是“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說自己像葵花壹樣永遠朝著太陽,這種自己的壹種本性。忠君愛國的思想在杜甫心中無時或忘,他看不起那些為了自己功名利祿去經營的人,他沒有去幹謁權貴,所以他到現在還沒有在仕途上有所發展。更讓他感到痛苦的是,他這壹路上歷經風霜,因為嚴霜的侵蝕,以至於他的衣帶都凍斷了,“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因為天太冷了,指頭都凍得僵直彎不了了。但是就在這樣壹個風雪交加的早晨,他路過驪山的時候,竟然發現唐玄宗正和楊玉環在那裏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君臣留歡愉,樂動因交割。”陪侍的大臣們在溫泉中沐浴、在宮殿中宴飲,愜意至極。詩人在這裏先將自己艱苦的旅程和唐玄宗楊貴妃以及朝中的重臣在驪山的尋歡作樂的場景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又將他們的那種奢靡豪華享受和當時的普通百姓的那種饑餓、貧困進行了對比,他說“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唐玄宗他們吃的是用駱駝的蹄子燉煮出來的羹湯,品嘗著精心保存下來的橙子和橘子。“朱門酒肉臭”,權貴們的美酒和肉食堆積得太多,都發臭了,天下的百姓卻因無衣無食而凍死餓死在路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又想到了楊貴妃、唐玄宗他們在驪山尋歡作樂,而安史亂軍卻逼近了東都洛陽的附近,即將打到關內來了。皇帝竟然不理朝政在這裏享樂。詩人因而變得格外的憂憤。但更讓詩人憂憤的還在後面。“入門聞嚎啕,有子饑已卒”,他回到家中卻發現,小兒子已經餓死了。作為壹個父親,自己的兒子竟然因為沒有食物吃餓死夭折了,內心的愧疚和傷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詩人不僅為自己家庭悲劇感到憂傷,他又想到我的兒子雖然餓死了,我的家裏也是這樣的貧困,但是和那些遠戍邊地正在戰場上奮戰的人相比較而言,我還能夠免租稅,還不用去出征,還是比較幸運的。這壹系列的刺激,就詩人悲憤滿懷。因為詩人的心中產生了這麽多的憂愁,這麽多的感慨,就使得詩人最後禁不住悲憤地說:“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而這個時候安史叛軍的鐵騎已經攻陷洛陽逼近潼關了,壹場更大的悲劇就要在關中大地上演了,而我們的杜甫也將被卷進這場戰亂中而漂泊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