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傳國的學術研究
在國際上首次肖傳國提出並證實 “人工建立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這壹神經科學新概念,並應用這壹新概念治療脊髓損傷以及脊柱裂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失控獲得成功。 首創“肖氏反射弧”並用於治療截癱或脊髓栓系綜合證導致的神經原性膀胱。並為國內外權威教科書采納:全國統編教材《外科學》,第四、五、六版,《CAMPBELL’S UROLOGY》P.999-1000。在此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No.39830970)、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No.39925033)、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各壹項。2003年973計劃項目“神經損傷修復和功能重建的應用基礎研究”(No.2003CB515300)項目首席科學家。
從事泌尿外科工作近30年,對泌尿外科疾病尤其是泌尿外科疑難雜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神經泌尿外科、腔道泌尿外科、整形泌尿外科、泌尿生殖系腫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處理泌尿系神經原性疾病、復雜性泌尿系結石、復雜陳舊性尿道狹窄、泌尿生殖系畸形整形、膀胱腫瘤和保留性功能前列腺根治切除術以及腔鏡手術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並有其獨特之處。 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並證實了“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簡稱人工反射弧)的神經學新概念。因此獲得國際神經泌尿 Lapides二等獎(1993),美國泌尿學會Fyser 學者獎(2000),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獎(2000),湖北省自然科學獎壹等獎(2000)和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壹等獎(2000),並為國內外權威教科書采納:全國統編教材《外科學》, 第四、五、六版(附件4);《CAMPBELL’S UROLOGY》(坎貝爾泌尿外科學),P.999-1000, 8th Ed. 2002。 人工反射弧的基本原理是:將壹支體神經運動支近心端與控制膀胱及尿道括約肌的骶神經傳出支遠心端吻合,若體神經運動纖維能再生並替代節前纖維,即形成壹人工‘皮膚-脊髓中樞-膀胱’反射弧。動物實驗研究顯示:體神經的確能夠再生並替代內臟神經節前纖維而形成人工反射弧,雜交再生的神經纖維具有獨特的形態結構,人工反射弧中有正常的神經遞質產生和轉運;體神經運動神經元所產生的神經沖動可循人工反射弧通路引起膀胱的排尿反射。這項利用異類神經再生以恢復內臟器官功能的原始創新研究先後申請得到美國Paralyzed Veterans of America 基金會、American Paraplegia Society基金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R01DK44877 1993-1997, R01DK53063 ,皆為PI) (附件4)以及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等科研基金資助。
應用人工反射弧理論和技術
從1995年起治療截癱患者大小便失控獲得成功。因此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1),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2),國際神經泌尿 Lapides特等獎(2003)該項目的臨床應用研究開始於1995年,現已經治療92例。
首期治療的14例截癱病人術後經過了3年隨訪,結果顯示:在所有11例膀胱功能恢復者中,其直腸大便排泄功能亦恢復正常,1例失去隨訪,1例因局部瘢痕過多放棄手術,1例手術失敗。6例高反射性神經原性膀胱患者中,有5例恢復了膀胱儲尿和排尿功能,平均殘余尿由317毫升下降到29毫升;另外8例無反射性神經原性膀胱患者中,有5例完全恢復膀胱儲尿和排尿功能,平均殘余尿由288毫升降到32毫升,另有1例部分恢復。1998年,裘法祖院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葉鑫生教授率有關專家赴河南平頂山煤業集團總醫院考查4名截癱礦工建立人工反射弧手術後的療效,對效果非常滿意。 1999年衛生部組織成果鑒定,包括7名院士在內的多學科專家壹致認為:“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理論融合了泌尿外科、神經科、骨科、顯微外科等多學科的知識,成功的建立了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在臨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療效。這將有可能解決目前我國眾多脊髓損傷病人的大小便失控的問題,極大地提高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而且還能節省大量的醫療費用和人力資源,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人工建立的反射弧這壹神經學新概念具有突破性創新意識,其科學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成果已經國內外同行重復效果肯定。國外同行亦紛紛邀請講學、手術,尋求合作或對“Xiao’s反射弧”進行研究。肖傳國教授還申請到美國國立衛生院(NIH)252萬美元臨床研究基金(PI: Chuanguo Xiao, R01 DK53063-01A2,10/1999-12/2004),在紐約大學醫學院(NYU)治療截癱病人,亦獲成功。2005年2月德國TUBINGEN大學醫學院邀請肖傳國教授赴德為三位脊髓損傷病人作了人工反射弧手術重建大小便功能。歐洲泌尿雜誌(European Urology,2005 July issue)特邀肖傳國教授撰寫神經性膀胱的Review文章。
對於肖傳國教授的“肖氏反射弧”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福音,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美國CNN、美國FOX電視臺 、美國7 ABC電視臺 、CCTV-1、湖北電視臺、湖北武漢晚報、湖北鹹寧日報、湖北鹹寧電視臺、湖北經濟廣播、CCTV-10、長沙電視臺等電視媒體的正面報道,以及新華網 、中國廣播網 、江淮晨報 、荊楚網-湖北日報、漢網-武漢晚報等媒體的報道。
在肖被捕後不久,網上即留傳壹份國際醫學界31位科學家和醫生聲援肖傳國的公開信 ,其最初是由全球脊椎治療權威之華裔學人、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神經科學系(Cell Biology & Neuroscience)教授兼系主任楊詠威教授(Dr. Wise Young)在羅格斯大學sci論壇上傳 ,後經吳國勝在其科學網博客中聲稱給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 Michael R. Ruggieri教授打電話並得到了其對此公開信的認可。另劉實新浪博客透露,此公開信得到美國Peters教授的承認,並指出此信是寫給中國衛生部部長和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的,而簽名的國際醫學界同仁則增加到34位 。
爭議
“肖氏反射弧”是肖傳國起家的本領。據報道,這壹神經科學新概念利用截癱後廢用的體神經,通過手術將其與支配膀胱的內臟自主神經連接,建立壹個人工的“皮膚-脊髓中樞-膀胱”排尿反射弧,以恢復脊柱裂等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肖傳國在接受采訪時,曾引用其老師、已故裘法祖教授的話說,“我們這個工作,快五年,慢十年,應該可以得諾貝爾獎。”
上世紀80年代末,肖傳國在美國的實驗室開展動物實驗。1995年,在紐約州立大學任助理教授的肖傳國,將其原理和技術用於河南平頂山煤業集團總醫院的截癱礦工。1997年,已轉到紐約大學醫學院的肖傳國,同時擔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這之後,肖傳國在中國申請到數以百萬計的政府研究經費,並於2003至2008年間拿到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簡稱973)的壹個大項目,擔當首席科學家。盡管肖傳國獲得了大量的科研資源,以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國內同行私下裏對“肖氏反射弧”的爭議之聲並未停息。
與此同時,肖傳國這項技術在美國等國家確實也引起了多位同行的興趣。尤其值得壹提的是,美國《泌尿學雜誌》發密歇根州William Beaumont醫院Kenneth Peters研究小組的論文,報告了在北美首批9位患者身上應用肖傳國的反射弧技術的臨床試驗結果。與肖傳國已經施行的收費手術不同,該醫院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不能對患者收取費用。
Peters在論文中稱,壹年跟蹤研究顯示,在給予腹部適當壓力的情況下,有7位患者的膀胱壓力增加,即有利於排尿;但也有壹位患者出現了腳肌無力而容易跌倒(foot drop)。
不過,同期雜誌配發的兩篇評論對此項技術持謹慎態度。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Eric Kurzrock說,希望該研究可以帶來外科手術中對神經性大腸和神經性膀胱的重新關註,但還缺乏對照組,結果無統計學意義。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John Park則毫不客氣地表示,該研究初步揭示的臨床療效與肖傳國此前報告的有很大出入,在沒有足夠多的數據證明其有效性之前,在醫療上迅速應用會有極大風險。
Peters已經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數十萬美元研究經費,正在開展為期5年的臨床試驗研究。肖傳國在其博客上說,NIH批準在美國推廣肖氏反射弧手術。但有跟帖指出:“老肖真會給自己臉上貼金,還‘推廣研究’呢,不就是驗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試驗麽?”
衛生部表示
2012年4月12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深圳衛人委已約見肖傳國,告知肖傳國未經批準不得擅自開展“肖氏反射弧手術或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吻合術”。衛生部稱,這項醫療新技術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還不允許開展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