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心身耗竭綜合征的病癥描述

心身耗竭綜合征的病癥描述

這些患者往往是最後壹個意識到自己病情嚴重的人。沒人會在壹夜之間徹底變得身心衰竭,恰恰相反,他們的精力是逐漸衰退的,速度慢得讓許多人從未察覺出這些細微變化,直到情況已經變得相當嚴重。加班時間的延長,甚至在周末加班,他們會認為,“沒有問題——我現在只是有點疲勞而已”。可接下來,許多第壹次就會陸續登場:他們會取消觀看網球比賽的安排,或者錯過與朋友計劃了很久的周末旅行,還不得不為此不斷地道歉——辦公桌上的公文堆積如山,他們不能丟下工作不管,不是嗎?

“我當然察覺到事情有點不太對勁兒,不過我想,我應該可以設法應付過去,”拉裏回憶道。當他最終倒在自家門前時,他終於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正是這壹記當頭棒喝救了我的命”。

施泰德用壹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妳有壹輛車,妳就應該每年對它檢修壹次,並經常檢查機油。心身耗竭綜合征患者從不會把他們的‘汽車’送去檢修。他們通常全速行駛上千公裏後,因發動機突然失靈而大吃壹驚。他們完全忽略了日常維護。” 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長期緊張在誘發心身耗竭綜合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上說,人體的應激反應(stress reaction)是壹種有效的保護性反應。它可以幫助人類和其他動物躲過眼前的危機——如兇猛食肉動物的突然出現。在我們意識到危機前,大腦就察覺到了潛在危險,並在1秒鐘內迅速啟動了壹系列生理反應,使我們做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腎上腺素流入肌肉,讓我們行動更加靈活;感官也變得更加敏銳;身體還會關閉壹些不太重要的系統(如消化系統),來保存能量。

問題在於,就算我們面臨的危機有所改變——不再是壹頭饑腸轆轆的熊堵在洞口,而是氣急敗壞的老板要求妳在30分鐘內搞定PowerPoint報告,這種警報系統同樣能發揮作用。當我們人手短缺,無法按期完成任務時;當我們心急火燎,趕去參加壹個會議時;當我們手忙腳亂,在最後壹刻為出差打點行裝時——警報系統會壹次次亮起紅燈——這時,腎上腺就會分泌壓力荷爾蒙,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如果這種緊張狀態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身體便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病變。持久的壓力會引發高血壓和心臟病、弱化免疫系統,使我們更加頻繁地遭受病毒侵襲。 自從9年前在商界謀得職位後,拉裏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在職場上平步青雲,始終保持著模範職業經理人的形象。28歲那年,他進入美國壹家咨詢公司,不久便得到晉升,負責公司的很多事務。公司給他配了壹輛車,外加壹份讓人羨慕的高薪。令人滿意的工作業績背後,是連續不斷的出差和每周60~80小時的工作,以及頻繁的周末會議。但他對此並不介意。拉裏說:“偶爾,我也會感嘆這份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我真的樂在其中。這麽長時間以來,它帶給我許多快樂。”

直到有壹天,拉裏突然倒在自家公寓門外,出現嚴重頭痛、心率加速和頭暈目眩等癥狀,被送進了醫院的重癥室。1年後,他回憶說:“起初,我以為自己患了中風。”但是醫生卻給出了壹個意想不到的診斷結果:心身耗竭綜合征(burnout syndrome)——拉裏是因為多年的過度操勞才病倒的。 (撰文 烏爾裏希·克拉夫特(Ulrich Kraft)/翻譯 虞駿) 許多專家相信,在這樣壹個“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時代,像拉裏這樣的病例並不罕見,且發病率正日益增長。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旗下的壹份刊物稱:“現在,工作壓力對員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雖然,精力開始自然衰退的中年人因過度操勞而引發身心衰竭更常見,但同樣情況也可能出現在青年人身上。2005年11月,Spherion公司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勞德代爾堡委托發起了壹項哈裏斯互動民意調查,結果發現,年齡在25~39歲之間的工人,1/3因為工作而感覺心力交瘁。

不久,弗羅伊登貝格爾開始在醫學界以外的領域尋找案例——他發現,類似的情況在許多行業中普遍存在。很多人的身心都飽受折磨:在心理方面,他們情緒容易波動,睡眠不穩,而且註意力無法集中;在生理方面,他們腰酸背痛,或者出現消化系統紊亂。這種因職業生涯而導致身心俱疲的狀態,被弗羅伊登貝格爾定義為“心身耗竭綜合征”。

這種小毛病沒有專門的統計數據支持,在壹定程度上,是因為心身耗竭綜合征在這個領域的“聖經”——《精神障礙的診斷及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分類。相反,它被歸入了“未分化身體形式癥”(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不過,即使沒有確鑿的統計數據,專家們仍壹致認為:各行各業的工作壓力正在增加,人們正在疲於奔命。 對許多心身耗竭綜合征患者來說,發病原因大同小異。厄運往往會降臨到最佳員工的頭上 ——這些人總是欣然接受壹大堆任務,並且幹勁十足。工作已經成了展現他們個人價值的重要部分。正如拉裏描述的那樣:“從某個角度上說,工作已經消耗了我大量精力,以至於其他方面的需要變得不再重要。在工作上投入過多,令我陷入了壹種不斷惡化的、疲憊和漠然的狀態中。”

為了處理那些堆積如山的公務,這位可憐的員工不得不加班加點,在辦公室裏壹直熬到深夜,忽視身體鍛煉、無視飲食規律(胡亂吃些不健康的快餐,或者幹脆餓著肚子挺過壹頓)、取消私人約會、甚至錯過孩子們的足球比賽,最終如拉裏所說的那樣: “我把自己完全孤立了起來。”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當正常的人際交往被切斷時,我們不可能感覺良好。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的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Manfred Schedlowski)說:“來自家庭、朋友和同事的支持是抵抗壓力的重要緩沖劑。”最近,他已經創建了壹個課題小組,研究工作壓力的起因與後果。

另壹個危險因素,是他或她工作時擁有的支配權,以及努力工作後得到的賞識。精神病學家於爾根·施泰德(Juergen Staedt)在德國柏林開設了Vivantes醫療中心。他提到這樣壹位患者:她曾是壹位成功的部門主管,連續數年表現出色——直到公司進行了結構調整,雖然她極力爭取,仍無力扭轉部分下屬慘遭解雇的命運——這無異於在她臉上扇了壹記耳光。此後,失眠、厭食和懷才不遇的怨恨壹直困擾著她,最終將她送進了施泰德的醫療中心。他解釋說:“這樣的挫折是生活的壹部分。不過,心身耗竭綜合征患者的個性會讓他們無法跨越這些挫折。他們的整個自我形象都被敲得支離破碎了。”專家們把這種受挫稱為回報危機——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工作上耗費的大量艱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情況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這些患者的工作能力下降是遲早的事。他們會發現,自己很難集中精力,創意越來越少,記憶力也越來越差,並開始犯錯。“然後,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施泰德解釋說,“壹旦意識到自己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樣出色,身上的壓力就會變重,事情會越來越糟。”就拿壹向溫文爾雅的拉裏來說,他開始將自己的失誤遷怒於同事,並批評和斥責他們。

壓力和對自身的不滿會在精神上留下烙印。日漸消退的自尊和對失敗的焦慮折磨著他們,使這些心身耗竭綜合征患者喪失信心,毫無鬥誌,終日在痛苦中煎熬。他們可能會在酒精和藥丸中尋求安慰。壹些人甚至嘗試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