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簽子饅頭,快失傳的饅頭是什麽樣的?
懷念小時候,可能就大概七八歲的模樣,那時候在山東地域時興著壹種插到竹簽子上煮的饃饃。每日,天剛蒙蒙亮,就可聽見壹位大爺走街串巷的聲響:“來啦竹簽子饃饃了!”壹輛破爛的獨輪手推車,上邊放了壹個大簸籮,裏邊壹排排齊整擺著的就是這類山東本地著位的竹簽子饃饃,最大的優點就是每壹個饃饃下邊有壹個竹簽子留下來的孔眼。每壹次姥姥總是會把上邊的饃饃尖掰下來,讓小朋友吃,嘴裏還不斷地叨嘮:“吃頓饅頭尖,成長當大官。”
那時候,每家每戶到了冬季都吃玉米面的餑餑,僅有過年或過節才能吃壹頓純白色面饃饃。走親訪友時,大家會用家裏小麥換掉那麽壹籃子竹簽子饃饃,提著去走親串友。每壹次家裏來親戚,小朋友們便能吃上壹個半個這種竹簽子饃饃,盡管就是那種涼饃饃,無需就菜吃著都那麽香。這類竹簽子饃饃需要經過不斷和面,圓滾滾的生饃饃胚還要經過醒面,再插在這樣的裝上竹簽子的籠屜內隔水蒸熟。竹簽子饃饃盡管嚼頭足、味道好,可是技術性實在難以掌握,現在正漸漸消失。山東竹簽子饃饃,快絕版的饃饃種類,吃過的大多是大爺級,提議了解壹下。
制作流程1、揉面應該根據“冬溫夏涼”原則,冬天得用溫水和面,夏天則也可以用冷水。稱量冷水1100克,倒進和洗臉盆內,放入酵母粉24克,拿手拌和至酵母粉融化,倒進小麥面粉2400克,合成有壹定彈力面團。
2、保鮮膜把和洗臉盆封嚴密,避免面糊表層吹幹後起死皮。夏天室內溫度壹次發醇60min,別的時節要相對增加15-30min,直到面粉發酵成原始狀態的2倍的大小。
3、先往石板上撒壹層小麥粉,別名“補面”,再壹邊和面上力、壹邊填補進約400-600克小麥面粉,學習的過程稱為“戧面”。把壹次發醇面團挪到砧板,不斷和面、戧面至面糊勁道十足,能看見若隱若現發裂,補填的面粉不能融進進面糊。
4、把揉好面團切割成100克/個的生面胚,再度不斷和面上力,隨後揉成表面光潔的長圓柱型生饃饃胚,擺放在籠面上邊開展正中間醒面5-10min。也是夏季醒面時間很短,冬天醒面時長較長。
5、期內把鍋裏的清水燒至七八十度後停戰,並把醒面好壹點的生饃饃胚快速插到籠屜裏邊的竹簽子上邊,蓋上籠屜蓋。
6、火燒至有壹定量熱流外溢,算時間,煮制20分鐘停戰。略微閑置2分鐘開啟籠屜蓋,把饃饃從竹簽子上拿下來,放入鋪了籠布的蓋墊或竹筐內,避免起碳酸飲料或黏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