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切都是為了“數字經濟”
本周末有兩條與阿裏有關的新聞:其壹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調查組進駐阿裏巴巴現場調查全部結束”;其二是“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約談螞蟻集團”。這兩條新聞內涵豐富,值得解讀。
自從螞蟻集團上市暫緩後,有關阿裏集團的各種傳言不斷。上個月初,四部門還曾聯合約談過馬雲等螞蟻集團高管。這些都和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壹系列重要部署有關。
把這些新聞串起來,我們能得出壹些基本結論:
1. 這次監管的板子雖然打在了阿裏身上,但絕不是只針對阿裏,而是系統性部署。 阿裏集團因為業務具有代表性,所以首當其沖,不過其他平臺也要照此執行。
2.反壟斷與防資本無序擴張的目的不是打壓金融 科技 和平臺企業,而是為了其長久的規範 健康 發展, 接下來金融 科技 及互聯網平臺公司將成為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力量。
3.阿裏集團已經平穩落地,不存在各種猜測中提到的那些誇張後果,畢竟 “有媽管的孩子”才是親孩子。
眾所周知,國民經濟循環的幾個重要環節是:生產、流通、分配、消費。 互聯網大平臺越來越壟斷流通和分配兩個環節,面對生產和消費端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壹方面通過大數據算法高效到達消費者,並通過資本市場溢價獲得源源不斷的補貼,擠壓底層小商販的生存空間,搶占市場份額,培養消費習慣。另壹方面, “挾消費者以令生產商”,極限擠壓廠商利潤空間。 這樣的結果就是,靠資本補貼以低於市場售價的方式獲得大量消費者,用消費者所謂的“低價購買習慣”壓榨生產商,生產商疲於降價博弈不斷讓利,生產者沒有足夠的利潤就沒有制造優質產品的動力,也沒有投入研發的能力,國民經濟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平臺不生產商品,本來是提高流通效率的手段,結果成了掌握分配大權的吸血鬼,政府怎麽會坐視不管?
之前平臺之間的資本補貼競爭,由於具有模式創新的特點,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解決了民生痛點,所以被監管部門容忍。但在沒有出現顛覆性的技術突破,且經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大背景下, 如果繼續放任這種資本擴張,壹方面對經濟整體運行效率的邊際提升微乎其微, 壹方面讓平臺具備了“收稅”的權力 ——在存量博弈中切上下遊的蛋糕——平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不利於產業升級轉型。
如果大家稍加註意,就會發現2020年的多個重磅中央文件中頻頻出現“數字經濟”的概念。 數字經濟是讓經濟循環的各個流程盡量數字化,其實就是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升效率,促進產業升級。這意味著大量傳統產業都將接入互聯網,形成網絡協作與數據智能。這就是“數據”成為第五種“生產要素”的原因。
在這樣的戰略面前,互聯網大平臺其實已經占據了天時地利,如果主動應用5G技術,為傳統產業提供雲平臺、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支付解決方案等類似傳統“水電氣”壹樣的公***服務,那麽也將占有獨特的生態位,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但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平臺的野心。 平臺利用現有優勢,對多個傳統產業形成降維打擊。 當初,螞蟻金服推出余額寶貨幣基金,當即形成銀行儲蓄大轉移,各大銀行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高息攬儲,由此讓影子銀行尾大不掉,顯然這種應對已屬進退失據。財大氣粗的銀行尚且如此,其他行業面對互聯網大平臺的降維打擊或許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事實上,在商業零售、交通出行、內容生產、餐飲服務、圖書發行等諸多領域,互聯網平臺已經獲得大量市場份額,並且在供求關系的博弈當中處於優勢地位。出現這種情況,壹方面由於互聯網平臺采用網絡技術,讓點對點的溝通效率幾何級數提升。壹方面由於資本擴張的內在動力,可以為了占領市場而不計成本補貼用戶,從而擾亂市場價格,形成事實上的傾銷。這壹點我們在***享單車大戰當中看得很清楚。幾百萬輛自行車拋向某個城市,對既有的管理模式形成極大挑戰,而且占用消費者的押金,形成“資金池”,積累局部金融風險。壹旦資金鏈斷裂,就給監管者留下壹地雞毛。
更為重要的是, 由於互聯網商業模式具有創新特征,監管往往來得滯後,這就造成了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產業在監管方面的尺度差異。 傳統產業被成熟的監管手段限制,但互聯網平臺卻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巧妙繞過監管,野蠻生長。這在零售行業、媒體行業都特別明顯。
由此可見, 政府極力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其實是為即將到來的“數字經濟”打牢基礎,讓監管標準統壹,讓平臺恢復“賦能”的功能而非“收稅”的吸血鬼,並且促進數據要素在不同平臺之間的流動。 唯有如此,才能讓數字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大經濟戰略。